小寒逢腊八周日起迎暴雨寒潮 中医提醒保暖防流感
南方网讯 (全媒体记者/谢庆裕 通讯员/粤水轩)1月4日白天我国北方雨雪纷飞之际,广东不少地方还暖阳如春,其中茂名高州市录得全省最高气温26.9℃。不过,在南粤持续了半个月的干燥温暖天气即将结束,4日夜间起我省将再度迎来气温“大跳水”并伴有阴雨的湿冷天气。省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我省受两次冷空气和一次大雨到暴雨天气影响,气温逐日下降。其中7日夜间起我省将受到寒潮(强度为最高等级的冷空气)影响,粤北山区将降至0℃以下并有冰(霜)冻。为做好防御工作,省防总1月4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省气象台逐日预报为:受冷空气影响,1月5日,我省大部市县阴天有小雨,部分市县有中雨,气温逐渐下降3℃—5℃。1月7日夜间起寒潮自北向南影响我省,各地日平均气温将再下降7℃—9℃,1月7日夜间至8日,受寒潮影响,我省大部仍有中到大雨,其中粤北偏北的高寒山区有冻雨,气温显著下降。
1月8日夜间,粤北高寒山区气温将降到0℃左右,有冰冻;1月9日至11日大部分市县将有5℃以下低温和霜(冰)冻,其中山区市县最低气温低至零下4℃—0℃,我省江河湖面和沿海海面风力将加大到6级以上。
省防总要求,各有关地区和部门密切监视低温天气和强降雨发展动态,适时启动应急值班值守,做好会商分析、预测预报和预警发布,及时落实防御措施。
各地和民政部门要提前安排好低温影响期间困难群体防冻救助工作。各级公安、交通、住建、水利、农业、渔业、电力、通信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重点部位防冻工作,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以及通信、供电、供水正常,减少因低温冰冻造成的种植、畜牧、养殖业的损失。
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做好强降雨及其次生灾害防御工作,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在建涉水项目和病险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认真落实防范措施,确保工程安全。同时,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科学抢蓄雨水资源。
小寒逢腊八 湿冷来袭 中医提醒保暖防流感
5日是小寒节气,恰逢腊八节。民间谚云: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冷空气也将给广东带来湿冷天气。近日流感高发,中医专家提醒市民做好保暖,防止心脑血管等疾病复发。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颜芳指出,广东近日进入湿冷模式,穿衣要讲“衣服气候”。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既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也易于侵入。理想的“衣服气候”是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可缓冲外界寒冷天气对人体的侵袭。其次,要注重双脚的保暖。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市民可在睡前用温水洗脚,并搓脚心100—200次,以补肾健脑。
“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与温暖,失去它万物无法生存。现代医学也认为,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应注意防寒。如冠心病因寒冷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同时应节制房事,《寿世保元》中指出:“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节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
冬季尤其要注意情绪调节。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扰动阳气。因此,在冬季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这种现象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根据中医“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则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在冬季膳食原则中应多吃温性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故冬季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以补心气、固肾气。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
民谚云: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因此,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许,以驱风御寒。对于身体虚弱、慢性病患者,冬季也是运用中药汤药或膏方调理的好时机,俗语云“冬天进补,春来打虎”。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所谓“三九补一冬”,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在饮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严慧芳 通讯员 宋莉萍 查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