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锐评丨过度关注毛坦厂中学,小心本末倒置
临近高考,安徽省毛坦厂中学又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据六安新闻网消息,毛坦厂中学表示今年不再安排送考活动,还“敬请广大群众理解配合,不燃放烟花、不围观车队”。不过,毛坦厂万人送考的“壮观场景”还是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毫不意外的是,舆论场仍在密切关注着这所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学校,在这里发生的故事,似乎可以成为当今中国高考众生相的典型案例。
▲毛坦厂中学往年送考现场 图据网络
舆论关心毛坦厂中学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渴望从中获得应试的“秘诀”,渴望借鉴一些成功经验的急切心理,也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但是,关注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不该带有猎奇心理,更不能把它建立在对学生备考和教师教学正常秩序的干扰之上。校园本应是平静的,这也能为考生们提供相对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这对于考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据此前媒体报道的相关数据,毛坦厂中学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80%都是农村生源),而该校的本科升学率也很高,这在一所镇中学里并不常见。正因此,毛坦厂对周边地区考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对那些家境普通的孩子来说,在毛坦厂中学苦修,的确很有希望考上大学,甚至考取名校。
尽管社会上总是有言论认为现在年轻人考上大学也“无法改变命运”,但事实上,寒门子弟能够实现人生进阶的最好方式,依然是考大学,尤其是考取名校。尽管毕业后并不一定能迅速在大城市买房定居,但起码,良好的大学教育以及专业能力的锻造可以让他们获得一个稳定的工作机会。更重要的是,进入大学,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开阔的视野和丰厚的资源。
这个道理,多数家长和孩子是明白的,所以他们才会选择成为所谓“高考工厂的零件”。因此,在不少人眼中,读毛坦厂中学就等于是走上了实现人生“逆袭”的重要途径。
然而,毛坦厂中学在被称为“高考工厂”的同时,也遭受了来自各方的批评与质疑。只是,在批评毛坦厂中学的刻板乃至“不温柔”的同时,请不要忽视多数学生的真实处境。
或许没人否认,在今天,孩子发展不仅是一个依靠自身努力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家庭各种物质条件和文化资源的综合比拼。这样的客观事实是短期内很难改变的,外界关心毛坦厂中学,其实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他们心酸的奋斗的理解上,放在对教育资源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的现实问题的反思上,而不是只一味简单地批评其“应试模式”。
与此同时,国家一直提倡加强素质教育的建设,这同样是出于对国家和全民教育事业的考虑。一直以来,不少人把毛坦厂中学的教育模式看成素质教育的对立面,这其实有失偏颇。因为,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教育,即使在这样的“高考工厂”,也不可能不被重视,只是面对高考,他们必须作出更现实的抉择。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要毛坦厂中学的教育模式的现实无奈之处,也要看到素质教育的长期和深远意义,这二者对孩子的成长都缺一不可。
从教育研究者的角度看,不论是经验主义立场上的教育,还是理想主义立场上的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服务年轻人的成长,帮助他们获取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进而实现人生的更大发展。而到了宏观层面,这种个人的发展最终也会汇聚成国人素质和全面进步。
但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差异化的教育是会长期存在的,对此我们仍要有清晰的认知。
END
文丨黄帅
编辑丨汪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