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锐评丨为什么谣言比“山竹”跑得还要快?
强台风“山竹”刚刚席卷了中国南方多地。在狂风暴雨中,大量居民被紧急避险转移和安置。
与此同时,网络上有关“山竹”的各种视频也不胫而走,大量转发,朋友圈一时“山竹横行”,让不少人惶恐不安——“山竹”时速堪比高铁、“山竹”中心呈水果山竹剥开后的样子、美国太空总署拍摄到“世纪最强太平洋恶魔风暴‘山竹’”……这所有的惊天“新闻”,最终都被发现是假货——纯属谣言。
▲ 这是NASA宇航员9月12日在太空拍到的飓风"佛罗伦斯",不是"山竹" 图据新华社
在网络时代,每当有重大天灾发生,很易产生各种舆论场“次生灾害”。比如,某地地震后,总有人传谣会再次发生地震,或者其他地方也有地震危险等。而缺乏专业科学知识的民众,一时也无法对这类传言作出判断,只好将信将疑。这次“山竹”台风背后的舆论场“次生灾害”,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客观来说,灾难中产生谣言有心理学上的规律可循。美国学者奥尔波特在《谣言心理学》中指出,感知、记忆和描述是构成谣言的几大要素。在具体的语境里,强烈的感知、深刻的记忆和夸张的描述,也会加剧谣言的流行。
▲ 从风速来看,"山竹"约为每小时162公里左右,和高铁350公里的时速相差甚远 图据新华社
现在,不少网友认为“有图有视频就有真相”,殊不知在PS时代,张冠李戴乃至制作虚假图片都是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如今网友随手转发图片、视频几乎成了下意识的动作,甚至只要能“有流量”,有些个人或者媒体,很容易走上这条歧途。
一些谣言传播速度之快超出想象,如若辟谣不及时,就会让谬误言论甚嚣尘上。
从“山竹”这个案例来看,其一,台风强大而恐怖的威力令人不安,在巨大的恐惧面前,常人容易失去理性。其二,国人尤其是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对台风灾害往往有深刻的记忆,加上影视剧中常见的各种风灾,当“山竹”来袭,人们更容易有现实的“代入感”,以至于看到各种视频和图片时不假思索地认为这就是“山竹”造成的破坏。其三,虽然如今信息传播已经脱离了口耳相传的初级阶段,但网络传播更容易将那些吸引眼球的信息迅速散播,尤其是在新媒体和自媒体崛起的当下,很多信息都是通过个人发布和传播的,但这些信息的真伪却得不到验证。
鉴于这些问题,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灾难中的谣言并非不能得到遏制,只是要彻底消除,有一定的现实操作难度,但最起码可以保证不让谣言继续传播下去。这就需要多个领域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整网上的“谣言阻击战”。
一方面,专家学者应该在第一时间担起澄清事实、科普民众的任务。另一方面,媒体应该及时辟谣,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专家学者的态度传播出去。舆论场上的每个个体也应当保持克制,面对模糊不清的信息时,不要急于转发,不妨多查阅相关信息,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每个人都能在所谓的灾难小视频面前保持冷静,那些荒诞的谣言就难以大行其道了。
END
文丨黄西蒙
编辑丨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