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输起跑线, 竟把孕期考博当胎教? 成绩落差90%以上源自家庭教育不同
一位准妈妈在孕期努力去考博,在她看来,"孕期读博"对即将出生的孩子来说,可能是最好的胎教。当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诸多家长的共识,"起跑线焦虑"日益严重。1月2日的上海国际少儿生活方式展专家研讨会上,众专家表示,在家长对子女教育日益焦虑的环境下,引导社会和家庭科学的少儿生活方式,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并非都擅长学习,接受孩子成长多样性
现在一谈儿童教育,父母普遍都很焦虑:为了将来孩子能考上哈佛麻省、北大清华,从幼儿园就开始到处上各种补习班,美其名曰"不输在起跑线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何建华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一位准妈妈在孕期坚持不休息,而选择复习迎战考博、读博。为何考博?这位准妈妈说,"孕期读博"对即将出生的孩子来说,将是最好的胎教,让孩子从小"赢在起跑线上"。"隔着厚厚的肚皮,能有多少胎教?"何建华说,倡导健康的少儿生活方式,其实也是在"倒逼"家长改变对少年儿童错误的关爱方式。
"把考博当作胎教,正是反映了成人对子女教育和未来的一种'起跑线焦虑'。"上海社科院文化所副所长朱鸿召博士说。过重的课外负担之外,还有部分孩子久坐少动,缺乏锻炼,或饮食习惯不当。朱鸿召博士说,有个朋友的孩子自小喝水,就只喝碳酸饮料。因为过量饮用,直接影响肾脏生理指标,健康指数直线下降,急需改变不健康的少儿生活方式。
目前,还有不少家长被市场上的各类培训机构绑架,仅把陪伴孩子参加亲子娱乐,或到社会培训机构学习,简单地认为这就是少儿的生活方式,绝对是一种误解。每到双休日,有的家长甚至陪同孩子一起进入社会培训机构奥数班教室,坐在后排随堂听课做笔记,便于回家后帮孩子补课。生活周刊主编田雨均认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一定擅长学习,学习好的表现也并非人人都是同一种方式。家长应主动去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学习能接受孩子成长的多样性。
看淡成绩,引导兴趣
事实上,生活中有一部分年轻家长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了解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规律也没有充分的认知。"大部分的孩子出生时智力差异并不大,到了高年级以后,成绩的落差有90%以上来自家庭教育的不同。"作为家长代表,13岁男孩陈飙牛的妈妈、国元证券研究中心宏观研究员郑旻说,从个人13年对孩子的教育中感到,父母的品行决定了孩子的未来,父母的品行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在盯着成绩之前,如何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大写的人?这既能解决父母的焦虑问题,也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很多父母拿着手机一边刷朋友圈,一边看这孩子做作业,效果怎样?孩子心里又会怎么想?在家庭教育中,郑旻坚持"看淡成绩",但同时一直鼓励牛牛花时间对班级里成绩不好的同学讲解数学题目,力求务必一定要让他们听得懂,哪怕挤占掉自己很多做作业的时间。"给同学讲解题目,其实是培养了牛牛的分享精神、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牛牛心中有一个自我榜样的意识,对他的人格形成产生正向强化作用。"郑旻说,不仅要自己成绩好,还要帮助同班同学一起好,要想胜出只能靠自己足够强大,而不是希望别人弱小。有怎样的父母,就会有怎样的孩子。孩子就是父母的"刻录机",会完全照搬家长的脾气性格和生活习性。如果是正直、善良、乐观、有责任心的父母,绝对不会培养出自私自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