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滋补抗衰老古已有之, 是中医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外观上看,熬好的膏方用晶莹剔透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如此惹人喜爱的外表来自于人们的精心熬制和其中包含的物华天宝
《说文》中解:“膏,肥也。膏者,脂也。凝者日脂,释者日膏。”《春秋》中谓:“膏者,神之液也。”膏意指那些肥沃、甘美,具有润泽和滋润作用之物。“释者”、“液”均指膏的特性凝而不固,常借指物之精华,故蕴涵有滋润、缓和、润泽的意思。
中医里的膏方,亦称膏剂、膏滋,是一种具有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等综合作用的中药内服制剂,属于中药丸、散、膏、丹等常用剂型之一。
熬膏和服膏的过程极像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过程。“厚积”就是在蓄势;“薄发”就是在“缓补慢调”,在调动机体的生机和活力
“熬”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慢工出细活。首先将配好的药物根据其性质不同分别置于有盖的容器内浸泡,还要注意到有的药物需要先煎、后下、分冲等,特别是对于名贵、细料药及胶类药更要另锅浸泡,而后三煎其药,过滤取汁,再将过滤净的药汁倒入锅内,蒸发水分,让药汁慢慢变得稠厚成为清膏,接着把烊化开的胶类与糖(以冰糖和蜂蜜为佳),倒入清膏,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炼,并且要不断搅拌直至能扯拉成旗或将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结成珠即可收膏。收膏的同时,可以放入准备好的药末(如人参粉、鹿茸粉、胎盘粉等),要求药末极细,在膏中充分搅匀,也可以根据需要加入核桃肉、桂圆肉、黑芝麻等一起收膏,再将熬制好的成膏分装收藏在罐内。
经过细心熬制而成的一料膏方少则可以服用半个月至1个月,多则可以服用2~3个月。经过炼制的膏方呈半流体状态,其外表晶莹剔透,柔美可爱。其内含有的药物浓度高,可谓物华天宝囊尽其中。膏方具有体积小、药效稳定、服用方便、口感好、便于携带和长期服用等优点。
细细地熬,厚聚物之精华;慢慢地品服,缓调体之偏颇失衡,填补气血精液之不足,为我们的生命保驾护航。
膏方的历史特点一内涵深蕴,历久弥新
膏方古已有之,是中医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内服膏方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但是人们对膏方并不像草药汤那么耳熟能详,这与膏方不同寻常的历史密切相关。
虽说从汉代就有了用内服膏方治病的记载,但因在唐代膏方由治疗向养生方面延伸,富贵人家多用膏方来滋补强身,女性一生以血为本,气血不足就服用红参鹿血膏。对于普通百姓,由于膏方制作工艺讲究,内多含滋补的名贵药材,所以在民间用膏方的较少,到了宋代,膏方的用途日益广泛,既用于滋补,又用于治疗,明清时代更是发扬光大,如《清太医院配方》就收录了很多著名的抗衰老滋补膏方。
膏方的历史使其披上了只重滋补的外衣,其实膏方是中药的一种剂型,药物选择与组方有别于单纯“强身健体”的方法,也有别于一般的“补品”,是在“辨病”与“辨证”的互补下,根据个体差异进行立法组方。这里的“补”实质上是调治、调养,此中“调”是关键,不足者补之,多余者泻之,抑其强扶其弱,不相协调者衡之。经过一番调理,使人体达到内稳的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只是膏方传统立意在于平调、缓图、长效,类于“润物无声”,对于体质虚弱者和慢性病患者更为适宜,所以长此以往导致人们认为膏方只用于滋补的误解,实际上膏方的作用涵盖了补虚和疗疾两方面,对慢性病的调治有相对优势,膏方既能滋补强身、抗衰延年,又能治病纠偏,可广泛用于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