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天津生活三十年,没有他就没有天津的开放与繁华
1870年9月底,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随后出任北洋通商大臣,自此每年立春之后,他便从保定移往天津理政,至冬季封河再回保定。李鸿章在天津生活30年,可以说,没有李鸿章,就没有清末天津的开放与繁华。 李鸿章(1823—1901),本名辛铜,字渐甫,号少筌,安徽合肥人。早年投奔湘军统帅、恩师曾国藩幕府,镇压太平天国,跃升为清末军政界一颗新星,后创立淮军,占据上海,开设“炸弹三局”,为挽救大清风雨飘摇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李鸿章评价自己“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四个人:恭亲王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李鸿章做官做到了极点——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权力相当于首席阁揆,连外交事务都由他办理。 这也让李鸿章能够有足够的权力来经营天津,他在天津办教育、设工厂、筑炮台,他领导的洋务运动左右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天津正是他干事立业的根据地、大本营。 出任直隶总督后,李鸿章调淮军周传盛等人到大沽、北塘、天津、通州等处考察地理形势,选点修筑海防炮台及纵深防御设施。历时四年,建成了中西合璧的庞大海防防御体系——大沽口炮台,有效控制了海岸防御系统,护佑京津平安二十五载。
李鸿章研究蒸汽动力原理,吸收和引进大量西方先进技术,考察德国克虏伯大炮,在上海创办“炸弹三局”。又在天津试设电报、电话,修建铁路,接管军工行业,涉足机械制造、化工、金属冶炼、铸造、船舶修造等多种生产能力,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潜艇。 清末幼童留学的决策也源于李鸿章,这一举措开创了中国官派留学的先河。在教育领域,李鸿章相继建立了天津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电气水雷学堂、电报学堂、博文书院、天津西医学堂等,天津成为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产生地。 1892年2月,李鸿章在天津办七十寿宴,仪式分为赐寿和庆寿两部分,赐寿在总督衙署,庆寿在吴楚公所、大王庙、戈登堂。吴楚公所宴请乡梓和商贾,大王庙宴请府衙官员,戈登堂宴请外国人。
当日所有参加庆寿活动的文武官员,都集中在直隶总督府西苑门,恭迎钦差大臣与护送御赐物品的官员、太监,他们带来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御赐的物品足有22乘大轿。包括御书匾额、对联、寿字、蟠桃图,以及一尊无量寿佛。慈禧赏赐了68道菜,再加上一道寿桃,一道寿面,一共70道菜。 宴请乡梓和商贾的吴楚公所是1874年在李鸿章倡导下修建的,位于河北署衙后老铁桥东,吴楚指旧日吴国楚国,地域涵盖苏皖全境及赣渝豫部分地区,相当于“吴楚驻津办”。 2月11日晚,李鸿章亲自在英租界戈登堂招待外宾。当天英法两租界在路两旁相离尺许挂一红灯,绵长约二里,路口贴着“立德立功”“寿民寿世”等字样的标语,西乐队和仪仗队在道旁奏乐恭迎,枪矛森列鸦雀无声。下午5点,李鸿章准时到达,文武大员在门口恭候。
这次招待宴会邀请外宾77人,中方出席28人。宴会开始后,英国驻天津领事布伦南致辞,随后李鸿章次子李经迈代表父亲感谢嘉宾的到来。当天的菜单,是中西结合轮番上菜,用餐后还安排了祝寿演出。晚上10点演出结束后,戈登堂点燃煤气灯,照得如同不夜城一般,旁边的维多利亚花园燃放烟火,观者万头攒动,如山如海。 1892年10月16日,《纽约时报》撰文评论李鸿章的七十大寿,认为李鸿章是“当今时代最为卓越的、最值得尊重的人士之一。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位列强的外交官,能够在任何涉及中国的事务中,超越这个精明的中国人”。 但是,以李鸿章一己之力,仍难挽回晚清的颓势。1900年7月14日,天津城被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这个李鸿章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大本营,被外国人占领,组成了“都统衙门”,拆掉了城墙,接管了天津。
1901年,李鸿章签订签订《辛丑条约》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11月7日病逝于北京。1902年6月6日,运载李鸿章灵柩的船只抵天津,8日上午离津南下。在天津的李氏家眷,一同前往安徽合肥参加安葬仪式。而一直到1902年8月15日,“都统衙门”才宣告结束,李鸿章到死也没见到天津回到清廷的管辖之中。 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对位于大胡同附近的通商大臣衙署,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添置房屋400余间,扩大三倍,改名为直隶总督行馆。后来据说在遭遇了一场火灾后,赶上南运河裁弯取直,“行馆”被拆成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