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曾国藩,就没有李鸿章
咸丰八年,李鸿章进入曾国藩的幕府,也就是他的助手班子或者说秘书处。李鸿章发现这里很特殊。因为它很像一个学校。这个学校的校长,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在给朋友的信中描述他的幕府中长官与下属关系说:“此间尚无军中积习,略似塾师约束,期共纳于轨范耳。”也就是说,他在幕府中对待下属,就如同老师对待学生一样。
从曾国藩日记和书信中可以看到,即便在戎马倥偬之中,曾国藩也按期在幕府中组织考试。一般是每个月两次,方式是曾国藩出题,让幕僚们作文。然后他像老教师一样,在深夜批卷。同治元年五月初六日记显示,曾国藩给他的二十多名幕僚出了一道“策问”题,同时还让每人拟一道告示。晚上他花了很多时间,批阅考卷。
为什么要把幕府办成学校呢?这是曾国藩的人才战略决定的。要办大事,必须用可用之人。然而,到了晚清,人才凋敝已极。清王朝遇到的诸多严重危机中有一个就是人才危机。科举培养出来的人,不是废才,就是半成品。要想适用,就要自己动手,进一步陶铸。所以曾国藩的幕府既是储备人才之库,也是陶铸人才之所。
新人到来后,曾国藩通常都会让他们到前线去经历一段,一是让他们直观了解湘军的面貌,二是通过他们来了解前线近期的情况,三是通过这种方式鉴别他们的能力。
李鸿章到来后不久,曾国藩就给了他一份任务,让他随同曾国荃率军自抚州进兵景德镇。曾国藩致书李鸿章道:“……阁下此行,其著意在察看楚军各营气象,其得处安在?其失处安在?将领中果有任重致远者否?规模法制尚有须更改者否?一一悉心体察。”就是说,你要注意看看湘军各营,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缺点。将领的才干怎么样?有没有突出的人才?制度上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显然是在考察李鸿章的见识。
一般经过这两项考察后,曾国藩才会确定幕僚的具体工作。
李鸿章是个综合型人才,既能办事,又长于文字。曾国藩赞扬说:“少荃天资于公牍最期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也就是说,李鸿章最适合的是做文字工作,他草拟的文件,比别人强太多了。因为缺乏文案高手,曾国藩遂把李鸿章留在幕府,“初掌书记,继司批稿奏稿”。当了自己的第一大秘。
安排好工作后,接下来的第三步,就是培养。曾国藩认为,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天生大才极少,中等以下人才都可通过培养教育造就出来。
他的教育方式,一是如前所述,进行定期考试,以批答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文字水平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二则是通过谈话,也就是今日所谓面授。
李鸿章后来回忆说:“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李鸿章这样描述曾国藩在众弟子面前的那副老师形象:“他老人家又最爱讲笑话,讲得大家肚子都笑疼了,个个东歪西倒的。他自家偏一些不笑,以五个指头作把,只管打须,穆然端坐,若无其事,教人笑又不敢笑,止又不能止,真被他摆布苦了。”
曾国藩身边的幕僚,大部分都是这样,通过与曾国藩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之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曾国藩的幕僚张文虎在谈及曾氏幕僚易于成才的原因时也说,盖“其耳目闻见较亲于人,而所至山川地理之形胜,馈诨之难易,军情之离合,寇形之盛衰变幻,与凡大帅所措施,莫不熟察之。而存于心久,及其措之裕如,固不啻取怀而予,故造就人才,莫速于此”。
也就是说,因为能够亲自见到曾国藩如何处理事情,跟着曾国藩亲至其地,考察地理得失,军情变化。这样时间长了,就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这是造就人才的最快的办法。
李鸿章对恩师在幕府期间的教诲,是感激终生的。比如李鸿章后来办事,“亦能起早,才知道受益不尽,这都是我老师造就出来的”。
可以说,没有曾国藩,就没有李鸿章。
(摘自《领导文萃》2019年2月上)
稿件来源:《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