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妈妈如何教养出北大孩子?

前两天,我妈又在我耳边唠叨我两位表姐的故事,两位表姐都是二姨家的女儿,一前一后考上了国内数一数二的重点大学,一个出国留学定居美国了,一个在北京外企混得风生水起,那是全家人的典范啊。
我这代的表现是永远比不上两位表姐了,我妈便把希望寄托到了下一代,她的外孙和外孙女身上,我常常打趣我妈:“咱家孩子没基因起点低,要想考一流大学出人头地,还得请他姥姥多多费心啊。”
我妈经不住鼓励,一听我这么信任她,就开始各种方法上阵了,不是趁着儿子高兴时教他儿歌古诗,就是见缝插针地让孩子们数椅子数碗筷。还别说,突然有一天我儿子脱口而出数十个成语接龙,我都给震惊了。
可见,我妈,也就是孩子姥姥的方法还是有效的。她颇为得意,更加热衷于讲我二姨家的故事了。
她说以前两个表姐小时候,我妈经常去她们家串门,每次去,都会看到她家的水泥地上全是用泥巴捏出来的数字和形状,两个孩子玩得不亦乐乎,二姨和二姨夫那时候条件很差,家里很穷,买不了很多书,就索性自己挖一堆泥巴,边玩边教着认字,效果显著啊。
我妈还会升华下主题:“你看,读书是会改变命运吧,你两个表姐从小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现在飞出山沟,成了金凤凰啦。你二姨虽然是文盲,但人家的方法已经试验过啦,我们效仿就好啊。不是我说你,下班少玩手机,多研究培养孩子,你这起跑线上的动力不足的话,孩子的未来可就悬啦。”
妈妈一席话说的我很愧疚,因为孩子现在和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妈,你别玩手机了。”可见,我这样的妈妈,在家里给孩子营造的印象和氛围是:玩手机。
而二姨二姨夫那样的家长给孩子营造的氛围是:随时随地学知识,寓教于乐啊。
这种差距,就是起跑线的差距吧。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有的妈妈是文盲却能养育出清华北大的孩子,有的妈妈是博士孩子成绩却一塌糊涂。家长的知识是否渊博重要么,很重要,但远远不如一种超前的教育意识重要。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前韩国驻美大使高广林,他的妻子全惠星是波士顿大学社会学博士,这位母亲用自己的方式将六个孩子全部送进美国顶级名校,她自己的方法精髓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随时随地的学习环境。
我二姨是农村妇女,她不懂得将自己的教育方法总结出来,但是她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教育方法,而我两位表姐的出色人生也已经证明了这种教育的可行性。
俗话说:“三岁看大。”意思是,从一个孩子三岁时的样子能够隐隐约约地预见未来。

可我想说的是,三岁的小孩子懂什么啊,什么也不懂,与其说“三岁看大”,不如说“从孩子三岁时父母的表现看到孩子的未来。”
家长朋友是不是把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意识放在第一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一生。你能否随时随地的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同他一起享受学习的过程,也决定了你是否是一位合格的家长。
新手爸妈们,没有什么比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更令人期待的了,放下手中的杂物、放下手机,耐心地坐下来,同我们的孩子一起研究学习兴趣吧,那才是父母日常生活中该有的充实、该有的常态。
以上观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