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偷电动车触电身亡系谣言:信息传播的审核环节该加强了
在全民信以为真的档口,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20日晚发布情况通报称,武汉市两级法院近年来没有受理过媒体所报道、评述的相关案件或类似案件。报道该“案件”的首发媒体已自行删除了相关文章。
这起谣言的话题本身很“吸睛”,吃瓜群众当然乐意奉上三言两语,甚至有人站在法律的角度探讨法院“调解”的是与非。但信息失真让整个讨论建立在“海市蜃楼”之上,耗费了公共资源,也愚弄了民众。
“流量为王”的功利表达下,自媒体容易成为谣言的“集散地”、“放大镜”。有鉴于此,不管是两高发布诈骗信息网页浏览量超5000次即可定罪,还是2015年网络传谣正式入刑,抑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都为自媒体时代的表达划定了红线,但利益的驱动仍然让部分自媒体在红线上起舞。
然而法律只是底线,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更有待于各方坚守媒体的基本原则。以上述假新闻为例,自媒体之所以在短时间促成话题热度,既是因为普通读者很难去鉴别信息的真伪,也在于一些较有影响的主流媒体不加辨别地跟进,甚至煞有介事地组织了法律界人士在专业层面进行解读、评论。
如今,人们似乎习惯了新闻出现种种“反转”,自媒体源头把控不严谨甚至故意造谣固然难辞其咎,其他传播平台急于第一时间推送,不证实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无疑也对谣言的转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对媒体公信力造成的损害不言而喻。当然,这有自媒体逐渐分化话语权,让不少传统媒体产生焦虑的成分,但这不是帮助谣言扩散的借口。
今年以来,一些自媒体炮制出的谣传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环境里,是该加强信息传播环节的审核了。不仅要对谣言制造者进行强力打击,对于不加辨别的传播者也要追责,尤其是对传统媒体不负责任的传播,更要“罪加一等”。
人背信则名不达。让失真的信息肆意裸奔,但除了个别自媒体能乘势收割一波流量,大多数媒体和读者都不过是这场“阴谋”里的棋子。新闻的每次“反转”,就意味着民众遭受了一次欺骗,不信任感只会不断蔓延。因此,面对一个博人眼球的话题,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媒体有必要保持克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跟进。
文丨陆玄同
编辑丨张寻
如果您发现本新闻有虚假不实等问题
欢迎向我们后台留言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