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房子大于50㎡入学更容易?“因房施教”带来的教育公平警醒

2018-12-06 20:05:10 施教,因房,警醒

12月4日18时40分,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在官网挂出一则关于学位申请的补充要求告示:对申请该校学位的家庭,购买的住房面积按30平方米、50平方米划分后,对购买年限和居住年限做出了1年至6年的限制。

这一告示发布后引发热议,次日深夜,这所学校发布公告称取消学位申请补充要求,即不限制小户型申请学位。(12月6日《环球时报》)

▲ 学位申请的补充要求告示。

从这所学校的初衷来看,就是为了防止投机择校,打击炒学区房行为,这确实可以理解。然而学校的做法还是在网上掀起了巨大的舆论波澜,甚至质疑声不断。这也是该校在次日深夜即取消学位申请补充要求的原因。

其实,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以住房面积及居住年限来规定入学的资格,显示出较强的等级性和不公平性。把学生生源按照家庭财产多寡分三六九等,是一种实际上的教育歧视,这种违反教育公平的做法也是很多网友不能接受的点。

按照告示,住房面积小的,购房及实际居住的年限要求就多一些,而住房面积大的,购房及实际居住的年限要求就少一些。也就是说,自家房子越小,申请到学区房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房子越大,申请到的可能性就越大。

那这样的限制学区房政策,岂不变成了资产和利益导向了?这样一来,不同大小的学区房,所享受的权益就有差异。资产和钱越多,就越有可能上更好的学校。这一定程度上便呈现了莫名的“等级感”,也造成了特定情境下的“不公平”。

那些买了小面积学区房的家长,也不过是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买了学区房也是事实,纯粹因为生源增加和学位紧张,就牺牲他们的学区房权益,也不妥当,是另一层次的“不公平”。

这些“不公平”的根子,还是在于学区房本身。要知道,学区房的存在,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结果,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阻碍。所以,打破学区房的概念和不均衡现实,才能击碎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基石。当然,这需要进行一些有益的现实探索。比如,追求教育集团化,或者试点探索多校划片的方式,让“就近入学”更广义,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学校招生名额,进而逐渐消磨学区房的现实意义。

但也要认识到,无论怎么改变,都是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进行适度调整改变,有一定现实局限性。而局限的根源,便是教育资源不充分且分配不均衡的现状。所以说到底,房子大于50平米更容易入学这样的规定能够出现,还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锅。

如果这样的现状不改变,那“不公平”的幽灵总会来钻空子,这是最需要警惕的。所以,不仅需要在调整与规范各种入学政策上下功夫,还得在教育资源的扩充和平衡层面下大气力。此事任重道远,但却是捋顺教育规律和追求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容不得一点懈怠。

文丨默城

编辑丨冯玲玲

如果您发现本新闻有虚假不实等问题

欢迎向我们后台留言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