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 离我们有多近? |科普

2018-01-24 17:04:54 有多近,科普,猝死

我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可能在大家的潜意识里,猝死这样的事只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然而,近来的一系列案例的发生,让我们不得不对年轻人猝死提高警惕。

1 月 10 日,河北大城县从教 20 年中学女教师猝死,留下未完成手写试卷;台湾低温让流感疫情持续升温,2 天已有 76 人猝死;杭州 10 天 4 起中青年猝死……年轻人猝死的新闻屡见诸媒体。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猝死人数达 55 万,这意味着每天约有 1000 人猝死。更残酷的现实是,发生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到 1 %。

杭州 10 天 4 起猝死事件:

1 月 2 日,杭州滨江一位 20 岁大二男生打羽毛球时突然倒地,年轻的生命永远停在了倒下去的一刹那;

1 月 6 日,香积寺路上,36 岁男子骑车上班途中突然倒地猝死,家中留下了还在吃奶的孩子;

1 月 9 日下午,黄龙体育中心附近,一骑车中年男子忽然倒地,心跳呼吸骤停,经抢救无效身亡;

1 月 11 日,杭州城北某小区 43 幢,年仅 28 岁的年轻人猝死在床上。

为何猝死事件频发,且猝死人群呈现年轻化?

猝死年轻化原因

近几年,我们接诊的猝死人群中,中青年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其中以男性居多。在我接诊过的猝死病例中,最年轻的才 20 几岁。以往猝死病例都是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而如今中青年已渐成猝死的高危人群。

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和对病例分析,我们发现中青年猝死可分为内外两方面诱因。

外因上与年轻人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内因方面也是因为病患本身有隐秘性的疾病,如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等。

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对全国 3 万余名职场人士的调查显示,职场人平均日工作时间为 8.66 小时,平均每天睡眠 7.33 小时,每周休闲时间为 20.5 小时。大部分职场人每周锻炼身体的时间甚至不到 1 小时。

过劳,已经成为职场人的通病,也是诱发年轻人猝死的重要因素。过度剧烈或持久的体力劳动导致过度劳累、长时间脑力劳动、睡眠严重不足、精神过度紧张等,都会致使冠心病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引发猝死。

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自己时常很焦虑,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会担心资金链断裂了怎么办,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励自己说,自己的产品解决了那么多人的痛苦,这么有价值,一定会拿到钱,只是缘分未到。精神上的压力很快反馈给身体,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他两边的鬓角全白了。从医多年的父亲跟他说,这是植物神经紊乱。而睡眠不好、烦躁、胸闷、心慌,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都属于植物神经紊乱的表现,是焦虑障碍的一种表现形态。

焦虑情绪确实会诱发心血管事件。

猝死突发,无迹可寻?

可能在很多患者或者家属眼里,心脏猝死往往让人猝不及防,没有前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绝大多数心脏猝死在发生前是“有迹可循”,只不过这些症状大多隐匿且看似与心脏无关,令人难以察觉从而错过抢救最佳时间。

一提起心脏病,马上就会想起一个名称:“心绞痛”。在大家眼里,可能只有出现“心绞痛”才会引起注意。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

“心绞痛”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多误导性,这只是一个译名,可以说是一个错误的译名。从字面上来,很多人会认为心绞痛是一种“绞痛”,即“拧着劲的疼”。

其实,心脏病发病的症状是一种“憋胀感”、“窒息感”,甚至是一种“濒死感”。

这种症状的特点是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短的只有十几分钟,长的也不会超过几十分钟。几秒钟的绞痛,或者是几个小时的绞痛,都不会是心脏病发作的症状。正因为这些症状很多短暂,同时也很容易消失,就造成很多人的忽视,结果一旦发病就令人猝不及防。

事实上,这一现象不止是老百姓容易忽视,就连医生群体也很容易忽视。此前某医院检验科医生曾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在火车上突然感觉胸闷但过了十几分钟后症状消失,该医生以为是劳累所致并未到医院就诊,最后发生心脏猝死。

所以说,心脏猝死并非突发情况,此前一定是有迹可循的。患者一旦发现症状后,一定要尽快就医, 6 小时内采取措施病人基本能够恢复到与正常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