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称为“名贵南药”, 盛产于福建云南, 治疗腹痛胀满, 暖脾肾很有效
砂仁别称: 阳春砂仁,长泰砂仁(福建),又名小豆蔻,多年生草本。是热带和亚热带姜科植物的的果实或种子,是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药材。砂仁观赏价值较高,初夏可赏花,盛夏可观果。盛产于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
株高1.5-3米,茎散生;根茎匍匐地面,节上被褐色膜质鳞片。根茎粗壮,棕红色。种子团分3瓣,每瓣种子5~9枚,种子气味芳香而峻烈,用作香料,稍辣,其味似樟。在东方是菜肴调味品,特别是咖哩菜的佐料。在斯堪的那维亚则常用于面食品调味,也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药材。
砂仁性温,味辛,具有温暖脾肾、下气止痛、宽胸膈、疏气滞、除呕逆、增食欲、止冷泻、开胃、化滞、消食的功效,可有效治疗腹痛胀满、肠鸣泄泻、宿食不化、呕吐清水、舌苔厚腻、孕妇妊娠恶阻反应以及孕妇偶因跌扑,以致胎动不安而腹痛等症。
砂仁含挥发油及皂甙。挥发油有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排除消化道积气。
1.行气健胃。用于脾胃气滞引起的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多与陈皮、木香同用。
2.化湿止呕。用于脾胃湿滞引起的脘闷呕恶诸证。
3.安胎。用于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多与补气血、补肾药同用。
砂仁辛温行散,芳香化湿,主入脾胃,为化湿和中醒脾要药,兼有安胎之功。凡中焦湿阻气滞,及胎动不安等症,均为常用之品。砂仁做法指导:凡脾胃气滞湿阻所致脘腥胀痛、不思饮食、呕吐泄泻者,多与木香同用,并随症配伍其他药物;若恶阻偏寒者,可配生姜汁;偏热者,可配黄芩、竹菇等,以助消热安胎之力。此外,该品温降之功尚可用治奔豚气痛,每与小茴香、吴茱萸等温里散寒药同用。
一般将春砂仁干果用布包好,然后用锤子之类的东西把它们砸成碎末,然后就可以用来做调味料了。如果用在煲汤上一般不用砸成碎末,成颗放进去煲就可以。或者也可以去皮炒一下这个干果。
砂仁食疗作用: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芳香行散,降中有升。
⑴砂仁焖排骨
温暖脾胃,补气养血。
⑵砂仁猪扇骨汤
进食后顿有益气暖胃的感觉。它具有温胃散寒,调中益气的功效,常服用对健胃、补中、理气十分有效,同时也能辅助治疗胃寒呕吐、妊娠呕吐等症。
胃脘饱胀:砂仁5g,研成细粉末,和大米60g加水共煮粥,加少量食盐香油就可以食。具有健脾开胃的功效,比较适用于食欲不佳,胃脘饱胀等症。
喛气:制半夏9g,茯苓9g,广木香3g(后下),春砂仁4.5g,白术9g,陈皮4.5g,党参12g,甘草3g,用水煎后服用。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疼的作用。可治脾胃虚弱,纳呆,喛气,脘肚胀满或者疼痛,呕吐泄泻等症。
食少便溏:每次服9g,每天早晨和晚上各一回,温热水送服。如无成药,可按下面配剂:广木香2.4g,陈皮3g,春砂仁3g,厚朴6g,党参12g,白术12g,香附6g,蔻仁3g,云苓,生姜各6g,甘草6g,大枣5枚,苍术9g,用水煎后服用。具有健脾补气,养胃燥湿的作用。可治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四肢无力,面色萎黄等症。
消化不良:砂仁,焦苍术各30g,炒车前子10g,共研成细粉末,蜂蜜为丸。每回6g,每天两回。
胃下垂:黄芪,太子参各30g,白术,砂仁各10g,陈皮15g,升麻12g。水煎,每天一剂,7日为一疗程。
慢性胆囊炎:砂仁,黄连,木香各8g,虎杖12g,枳实,白芥子,柴胡,大黄各10g,金银花,白芍各15g。水煎,每天一剂,连用14日。
副作用
过量可能导致消化不良,上火,口干舌燥,大便秘结。
禁忌人群
阴虚血燥,火热内炽者慎服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