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不会做买卖 你信吗?
都说北京人知足常乐、小富即安,跟南方人比起来没人家会挣钱、会做生意。真是这样吗?咱一起认识几位北京老板,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做买卖的。
老滕
80年代初,东华门夜市有个米线摊位,摊主叫滕北玲。他是插队去了云南,学会了做米线的手艺,回到北京就支起了这个米线摊子。一晃儿就是三十多年,直到2016年东华门夜市关闭为止,老滕家米线是夜市里最老的、最受欢迎的北京人开的小吃摊。
60多岁的摊主滕北玲,给老主顾们的印象是他脸上永远的微笑,从来没人见过他发愁或者发飙的样子。撤市那一晚,人们排着大队来吃老滕的米线,老滕和食客都哭了。
去年,老滕家过桥米线新店,在王府井西街,南京大饭店对面重张。人们又是排着大队来吃米线。对每一位客人,老滕都会笑容可掬地问候一句:“您来啦?”“您慢走。”就这么几个字,却让人们心里热热乎乎的,感觉那么亲切。
老滕做米线的汤是一锅老母鸡汤,30多斤的料,放的是鸡骨头、鸡皮、鸡架、鸡油,一点儿化学添加剂不能沾。每天下午,店里都有个“中奖”时段,锅里的鸡炖烂了,老滕会拿筷子把鸡肉挑出来,您来个腿儿,他来块鸡胸,赶上谁算谁,人人有份儿,就当意外中奖了。食客们乐呵呵地说:“嘿,今儿吃着鸡肉了!”老滕听了更是乐呵,他说:其实谁缺这一口肉呢?就是图个乐儿吧。
赵民
东四民芳餐厅的老板叫赵民,民芳是改革开放之后北京的第一批个体餐馆,赵民当初开餐厅,纯属是几个朋友一起哄说:我们在东四捣腾服装,你开一餐厅,咱有的吃有的穿,哥儿几个聚会还有个地方多好?这么着,这家餐厅开业了。
东四民芳点击率最高的菜有红烧带鱼、宫保鸡丁、炒土豆丝、西红柿炒鸡蛋、白菜炖粉条等等,怎么样,您听着够家常的吧?但是它味道好、大家天天排大队来吃,所以这实惠的家常菜也能赚到钱。
它为什么好吃呢?因为老板赵民事儿多呗。
所有的西红柿都得用开水烫,去了皮才行;青菜必须当天进货当天用,保证青翠新鲜;所有鸡蛋要用土鸡蛋,炒出来它就是比普通鸡蛋香......尤其是这儿的米饭,用的是东北稻花香,2块钱一碗不赚钱。所以您要是来这儿说打包几碗米饭,人家是不单卖的,因为赔本儿。
赵民是一北京土著,平时他天天来餐厅,进货、洗菜哪哪都有他,该用厨房纸人家用了抹布,他也得唠唠叨叨说几句。但是这位又是个爱玩儿的主儿,没事儿就出去玩儿,游山玩水、钓鱼爬山、吃吃喝喝......玩儿够了又回餐厅来接着唠叨。赵民说了,钱哪有够啊?够吃够喝够我玩儿,齐了!
徐嘉祥
年轻一代的北京老板,也有。他叫徐嘉祥,是老磁器口豆汁店的老板。他17岁学徒,20岁出师,大学学的金融管理,毕业后接了老爸的班,成了豆汁店的少掌柜。
刚从父亲手里接过店,他特别慷慨激昂,简直想把煤球都洗白了。慢慢他发现,餐饮是勤行,需要365天如一日的坚持,要在日复一日中一点点改变。新店选址,老一代人讲“金角银边”,徐嘉祥更看重餐厅面积,就餐环境;徐嘉祥要把厨房改造成明厨,让客人吃得安心、看着也敞亮、气派,但是老爷子认为这样不合规矩,老手艺也会被人偷学了去。但徐嘉祥一直坚持,最终还是改成了。
传统的豆汁工艺,是大酱缸发酵,完全靠手工。徐嘉祥想提高效率引进做豆汁的机器设备,但父亲这次铁了心反对,说加人手可以,但进设备没得谈,老东西就得老手艺做,方法不能变。
每天凌晨4点多,徐嘉祥就起床来到店里,前台后厨,哪缺人上哪儿。小徐说话不拐弯,只要一见有外地来客点豆汁,他都会说:这个您喝不惯,非要点,就大伙儿先买一碗,试试再说。
徐嘉祥打小爱豆汁,他觉得豆汁是老北京饮食文化的象征,他觉得豆汁也应该做大做强,做成“北京的可乐”。
这是《最北京》这几年遇到的北京老板中的几位,不知道您觉得他们的买卖做的如何?算不算是会挣钱的生意人呢?今晚看《最北京》,讲的都是北京人的故事,那里面会不会有您的影子? 《最北京》BTV科教 周日晚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