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不如隔壁有你

2018-05-07 04:03:42 春风,十里,隔壁

5月4日,北京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校庆,一组清华人祝福北大的校园创意摄影刷屏。哪一个学子不曾有过“北大清华情结”?北京大学也罢,清华大学也罢,从来不只是一所学校,也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无问 · 西东

中国最好的大学在哪里?

北大学生说——

“出清华西门,往东走300米即可。”

清华学生说——

“出北大东门,往西走300米即可。”

▲清华西操&北大操场

清华在东,北大在西。

他们是彼此眼中的隔壁,

两相争强,情意却百年共存。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成立。1911年4月,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课。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

诞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爱国、救国”是她们共同的使命。

1916年,蔡元培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敢为人先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学术讨论、思想争辩之风由此极盛,自由、民主的革新空气逐渐浓厚。

▲学堂路&五四路

与北大“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不同,百年来,清华师生始终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自励自勉,演绎出“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

▲清华宏盟楼&北大均斋

抗战期间,北大 、清华和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大,搬迁到落后的西南地区。在飞机轰炸的险境中,在静坐听雨的茅屋里,师生笃定地追求着学问。

斗转星移,曾共赴国难,筚路蓝缕。而今比邻而居,携手共进。 “西南联大纪念碑”记载了刚毅坚强的岁月, 牡丹石刻铭记了“清华北大友谊长存”。

▲荷塘&未名湖

北大 未名湖水 清澈几许

清华 荷塘月色 皎洁如昔

▲清华六教&北大二教

▲新清华学堂&北大百年讲堂

▲紫荆香锅&农园香锅

一声“隔壁”,一生相伴。

图/微信公号“清华小五爷园”

内容/整编自中国教育在线 @北京大学等

百廿 · 北大

燕园情 千千结 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 胸中黄河月

红楼飞雪 一时英杰

先哲曾书写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真正印在北大人灵魂中的,或许正是鲁迅先生所言的——

北大,是常为新的。

出自鲁迅《我观北大》

第一, 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二校门”,清华建校之初的主校门,钱钟书被破格录取时从这里走过;受清华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特许,由杂货店小伙计身份直接进入数学系的华罗庚从这里走过;彼时不羁日后成一代国学大师的季羡林也曾从这里走过……

清华,清新俊逸,永葆青春。

出自季羡林《清新俊逸清华园》

清华园,简单淳朴的三个字;但却似乎具有极大的启示性,极深邃的内涵。谁见了会不油然从内心深处漾起一缕诗情画意呢?人们眼前晃动的一定会是水木明瑟,花草葳蕤,宛如人间的桃源,天上的净土。

清华“二校门” 图/视觉中国

在1930年夏天,我从山东到北京来投考大学。当时我年少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幼稚到可爱的程度,别的同学都报六七个大学,我却只报了清华和北大。

当年我的狂妄居然得逞,两所大学都录取了我。我为了梦想留洋镀金,终于选中了清华,成了清华的学生,校友。我生平值得骄傲的事情不多,这是其中之一。

在梦中只能有一团团模糊的影像;但是,在现实中却有巍峨壮丽的校门,古色古香的清华学堂的匾额,美轮美奂的欧洲古典式的大礼堂,绿荫满窗的大图书馆等等,等等。

在自然景观方面又有水木清华,荷塘月色,西山紫气,三秋红叶。这一切都是在梦中决不可能见到的。

我对清华园的印象:清新俊逸,这不仅仅指的是清华园的自然风光,而更重要的指的是清华精神。

什么叫“清华精神”呢?我的理解就是: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生命活力,永远走向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