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军老照片:警备精良,本为保江山,却成了大清的掘墓人
甲午战争,清朝大败,清廷深感湘军、淮军等旧式军队内部腐败,战斗力不堪一击,决定建立一支新式陆军,以维护清朝的统治。1894年,清廷接受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任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用西法编练一支新式陆军,这支军队被称为“定武军”。照片中新军士兵正在观看军医示范如何处理伤口。
新军建立次年,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袁世凯接管了“定武军”,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军,增加骑兵兵种,至此“定武军”达7000人,并更名为“新建陆军”。在兵员选拔和新军训练上,袁世凯很下功夫。新兵不仅要健康,还有有力气,身高也要符合要求才能收;军队完全仿照德国营制,并聘用德国教员进行训练。照片中新军正在进行沙盘推演。
参加秋操的新军机关炮队正在使用马克沁重机枪射击,当时新军几乎都装备着洋枪洋炮,这些都是当时西方最先进的武器。当时除了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还有董福祥的“甘军”和聂士成的“武毅军”,这三支军队都归当时的直隶总督荣禄节制,合成“北洋三军”
1899年,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带领全部新军镇压义和团,致使义和团在山东无容身之地,逃亡天津北京一带。慈禧认为可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结果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事件。袁世凯则加入东南互保,使山东避免了战火。1911年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中国的实力派人物。照片为正在练习刺刀的新军士兵。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朝大败,战争中清军战斗力弱,懦弱且混乱不堪,甚至很多士兵都加入义和团,于是清廷下决心改编军队。裁减旧式军队,选择精锐留下,并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三等。1905年,又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镇,类似今天的军区,但是直到清朝灭亡一共只成立了26镇,约18万人。照片中为北洋军的日常训练。
在全国新军中,以袁世凯所统领的北洋六镇最强,无论是在训练和装备上都力压其他新军。在清朝新军初建之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后这支军队由刘坤一接管,同样是仿照西式练兵之法,装备西式装备,最后这支军队也为袁世凯所收。照片为新军的装备。
新军兴起的同时,革命党人也积极向新军中输送革命力量,像吴禄贞、赵声、孙武这些人都是革命军秘密打入清军内部的革命势力。与此同时,在地方的新军中,还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军官,例如蔡锷、阎锡山、许崇智等。照片中为新军炮兵在演戏。
1911年,湖北新军率先打响了革命第一枪,南方诸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朝统治,清政府急忙派陆军大臣荫昌率两镇北洋军赴湖北镇压革命,同时又任命冯国璋为第二军军统,随后增援南下。冯国璋在率军南下路上,唯袁世凯的密令是听,根本不理会荫昌的指挥。一个月后清廷无奈只得重新启用袁世凯。照片为北洋新军炮兵。
袁世凯重新掌权后,夺了良弼禁卫军首领实权,并任命自己的亲信冯国璋掌管禁卫军。禁卫军是保卫清廷的一支军队,官兵以蒙满为主,共计1.2万人。照片为1911年7月24日,清朝于北京德胜门外校场举行禁卫军阅兵式。图为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爱新觉罗·载涛向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报告阅兵仪式开始。
最终在得到革命党人对其当大总统的保证后,袁世凯命北洋新军将领们联名通电拥护共和,逼得隆裕太后迫于无奈发布了退位诏书,诏书写到:“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又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清朝可能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支自己花费巨大培养的新式陆军,非但没能保大清的统治,反而是成为大清的掘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