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锐评丨非机动车道堵车,拷问路权失衡

2018-07-17 21:02:49

从7月1日起,《郑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施行,交警已经在部分路段开始对交通违法的非机动车道路参与者直接处以50元的顶格处罚。而今,非机动车主大部分已能自觉走非机动车道。问题同时产生,各大路口非机动车道等待信号灯放行造成的压车情况越来越严重。如何缓解非机动车在路口压车,保证非机动车辆的有效通过,成了新问题。

▲郑州市福寿街与中原路交叉口东西方向,非机动车道上密密麻麻堵成长龙,机动车道上的车相对少一些 图据《大河报》

过去,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驾驶机动车容易堵车,有时还不如骑电动车、自行车跑得快。然而,近年来,随着电动车的普及和共享单车的涌现,非机动车道的承载量急剧增加,也开始变得拥堵。

非机动车道堵车现象,并非郑州独有,而是在许多地方普遍存在。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非机动车道太窄,通行效率低下。目前,各地的非机动车道宽度大都为两米左右。自行车还相对宽松些,遇上体积较大的电动车,最多只能容纳两辆车并行通过。非机动车的速度本来就慢,加之一次性通过率又低,在上下班高峰很容易发生拥堵。同时,许多城市的路口并没有针对非机动车设置等候区,非机动车只能排起细长的队伍缓慢通过,往往一个绿灯只能过去几十辆车,造成拥堵情况严重。

平等路权的基本原则,包括人均道路面积小者优先、对环境影响小者优先、工作紧急程度大者优先、交通弱者优先。由此看来,行人和非机动车理应获得更多路权。然而,一直以来,一些地方在道路建设中,却是更多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道往往十分逼仄,有时还要再被机动车停车位占去大半部分。

以深圳为例,据《深圳商报》报道,数据显示深圳道路设施空间资源分配中,小汽车占用了51.9%,绿化设施为17.7%,人行道为16.1%,公交道为7.8%,而自行车占用仅为6%。在前些年自行车一度式微的情况下,非机动车道路权分配失衡的问题尚未充分暴露,如今,电动车和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一问题愈发凸显。

非机动车要走非机动车道的道理,谁都知道。但眼瞅着非机动车道堵得水泄不通,一些急着赶路的人索性把车骑到机动车道,去和汽车抢道。这显然是一种不文明行为,同时也涉嫌交通违法,存在安全风险。不过,单靠交警部门处罚,很难达到预期的整治效果。有的非机动车的车主就和交警打起了“游击战”,遇到交警就把车骑回非机动车道,等没有交警时再拐到机动车道,进一步扰乱了通行秩序,加剧了交通拥堵。

解铃还须系铃人。根治非机动车道拥堵,必须要纠正路权分配的主次倒置,给予非机动车更大的出行空间。在发达国家,行人的舒适度优先于行车的方便度的交通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我们也要适时调整思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把非机动车道扩宽,提高通行效率。此外,还可增加路口的通过率,让更多非机动车能够及时通过。

目前,西安、成都等地利用右转安全岛的位置,在路口斑马线前设置“非机动车等待区”,有效解决了路口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抢道等难题。这种做法值得更多地方借鉴推广。

END

文丨 张淳艺

编辑丨平静

如果您发现本新闻有虚假不实等问题

欢迎向我们后台留言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