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锐评丨学生蹲墙脚上课,仅仅是“大班额”问题?
为化解大班额, 陕西省 丹凤县第二小学暑假将二年级6个班分成7个班,但开学后因一年级学生招超了,教室紧缺,学校又将刚拆分的7个班合并成6个,一个班挤进70多个娃,有学生甚至只能蹲墙脚上课。(9月6日 华商报)
为解决“大班额”问题,才进行“多分一个班”的行动。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摸底偏差导致招生超额这么一个突发状态,“大班额”问题不但没疏解,反而更加严重,甚至还呈现出了“学生蹲墙脚上课”这样的奇葩状况。如此,简直是对所谓“要解决大班额问题”的现实讽刺,也折射出了学校解决问题的疏忽和不走心。
其实,“多分一个班”的行动,对于“大班额”问题来说,本质上是“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资源和学生数量难以匹配,只要这一现实矛盾体存在,即使没有招生超额,也注定着“多分班”的路径在解决“大班额”问题上的失败。
关于“大班额”问题,在今年年初的两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表示,2018年要基本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明年大班额要取得突破性、决定性的进展;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大班额。今年以来,各地也都在想方设法解决“大班额”问题,比如扩建学校、推进教育资源的完善等。
可就是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大班额”问题的现实刺痛,依然屡禁不止。细究来看,无论是“学生蹲墙脚上课”这一奇葩具象,还是“大班额”问题为源头引发的社会争议,仍在现实情境中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实质性伤害,甚至影响教育秩序的正常运行,教育效果的合理获取。
这些表象的背后,难道仅仅是一个“大班额”问题? 怕不尽然,若真仅如此,那只需依着正确路径,按部就班解决问题即可,即使建校舍、充实教育资源和均衡教育发展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那面对“大班额”痛点,也可以推出“临时性举措”,通过科学合理安排择校,甚至借用其他地点作为临时校舍,以实现良好过渡,如此也不至于带来那些现实伤害。
可事实是,很多学校以及当地教育局连这种“临时性举措”都做不到位,这暴露出来的就是他们对解决“大班额”问题的随意和懈怠,呈现出的也只是“被政策规定倒逼着走”的状态,而不是一种“主动作为发力”的积极倾向。
说白了,正是因为他们对学生的“不上心”,对教育的“不走心”,才酿造了“大班额”问题产生连带负面效应的现实残局。这也是“学生蹲墙脚上课”等表象背后的真问题。
对于“大班额”问题,当然要寻求治本之策,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资源与学生的合理对称与现实平衡,这些都毋庸置疑。但在治本的过程中,必要的治标手段也不能缺位,其能为“治本”之策打上补丁,为学生规避“大班额”之苦保驾护航。
所以,对于治标手段,更不能懈怠,不仅要教育部门和学校走心上心,也要有相应的约束与规范进行倒逼。
END
文丨默城
编辑丨巫梦琦
如果您发现本新闻有虚假不实等问题
欢迎向我们后台留言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