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网约车合规的“蜀道”该修修路了

2019-01-21 19:47:14 该修,蜀道,网约车

▲ 央视报道截图。

1月15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2019年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要点的通知,其中再次提到要加快网约车合规化进程。近日,央视财经频道专门聚焦了网约车行业“合规”问题,建议政策管理不能搞“一刀切”。(1月20日北青网)

短短几年时间内,从硝烟四起的争抢地盘到群雄逐鹿的行业并购,再到安全事件和行业整改,网约车作为新业态发展迅猛。但在推动网约车合规化的过程中,却有着推而难动的尴尬:一方面是相关部门要求平台加速合规化进程,清退所有无证不合规的私家车;另一方面是地方部门和网约车司机均选择了沉默观望的态度——地方上的“清退”并未好意思大张旗鼓,而众多网约车司机问得更直白,“不改变车辆合规方式,谁敢办理合规手续?”

央视报道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合法网约车平台公司有110多家,合法驾驶员超过55万人,网约车运输证共发放40多万本。这个数据相比滴滴一家平台3000多万人的网约车司机规模,其比例尚不足2%。

其中缘由,外界多有所知晓,例如户籍门槛即是其中之一。例如京沪两市要求本市网约车驾驶员须为本市户籍,运营车辆为本地牌照,但客观的情况是,两地本地人愿意跑网约车的驾驶员有限,而愿意奔跑在城市的外地司机,又因为户籍原因而难以“合规”。

而时下的两个所谓新的争议点,大概会继续成为横亘在网约车合规化路上的两扇“玻璃门”:一是所谓“专兼职之分”。在目前出台的各地网约车细则中,极少有城市的政策对“全职司机”和“兼职司机”进行区分。如果要求网约车司机“全职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无非还是回到传统牌照管理的老路上去。

此外,就像春运的时候铁路运能运力不可能随之完全匹配一样,城市早晚高峰的出行需求和其他时段有显著差别,忽视出行的潮汐效应而配备运营车辆与司机,也会造成极大浪费。

二是“安全成本”的问题。有关运营车辆的保险和报废规定已经让不少网约车司机不愿意办理合规手续,而在加强合规审查后,平台在运力保障方面也存在一些挑战。

安全是出行的底线,这也是政府对网约车严格监管、 推动合规化的初衷。目前,全国范围的安全大检查正在进行中,社会各界都在探索,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网约车有序发展。

去年以来,在网约车接连出现安全事故后,严格准入机制是有关监管部门必须的作为, 但如果推出的一些严格准入机制,对完善保障的要求让平台及司机难以符合,则恐怕与共享经济时代“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不符。

例如对私家车必须转营运性质、上保险与出租车 同等 “待遇”的规定,更加之 8年或者60万公里的强制报废制度,让一些网约车司机想合规化却顾虑重重,因此其中的一些规定有不周之嫌疑。如果安全成本如果超出了平台和司机承载的底线,网约车服务或许真的要成为少数人眼里的“奢侈品”了。

乘客打车难、司机运营难,是当前网约车生存的现状:合规的“蜀道”实在太过狭仄,但打车难与对违规运营进行重罚的“ 负激励 ”并不能助力合规化进程。出行效率与出行需求、汽车保有与共享约车,迟早会成为亟待纾解的现实症结。网约车合规是大势所趋,不过,合规之前的“蜀道”也该修修路了?

文丨邓海建

编辑丨张寻

如果您发现本新闻有虚假不实等问题

欢迎向我们后台留言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