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想夺回丧失的权力,但事机不密,没想到宦官先发制人

2019-02-22 10:04:26 先发制人,不密,事机

甘露之变是唐朝皇帝为反抗宦官专政所做的最后抗争,是继王叔文事件之后唐代士人和宦官之间发生的又一次大冲突。由于谋事仓促、处事不决,这次政变以失败告终。从此宦官更加专横,凌逼皇帝,蔑视朝官,使朝臣和宦官逐渐走向彻底对立。

大和元年(827),唐文宗即位。深知前朝积弊的文宗,颇有些励精图治、中兴唐室的雄心抱负。他一改宪、穆、敬时期的奢华风气,去佞幸,出宫人,放鹰犬,裁冗官,省教坊乐工,停贡奇珍异宝。

同时勤于政事,每逢单日一定上朝和群臣议政,对于臣下的意见也能接纳,这一点就与宪宗晚期以及穆、敬两朝大不相同,号称清明。当时的朝政有了一些新气象,朝野对文宗都有些期冀,希望能在他的治理下历经祸乱、颓败不堪的朝政可以重兴起来。

宦官是皇帝周围的杂役,一般来说,在皇帝勤于政事、积极有为的时候,宦官是难于插手政治的;反之,在政治腐败、皇帝不理政事或难于理政的时候,宦官则往往乘隙而入,染指干政,甚至左右政局。唐代的宦官专政局面也是这样形成的。

唐代宦官得势是从玄宗时开始的。自天宝年间之后,宦官专政成为唐朝后期历史上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肃宗李亨因强藩作乱险亡其国,因此疑忌将帅,用自己宠信的宦官李辅国统帅禁军,开始了宦官掌军权的先例。到了唐代宗时期,宦官的势力又进一步膨胀,充任内枢密使,掌管机密,承诏宣旨。

至此,宦官开始逐渐地控制了军队和朝政,而皇帝却逐渐控制不了宦官,甚至反被宦官所控制。宪宗李纯被宦官陈弘志等所杀;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等所杀;穆宗李恒、文宗李昂等,皆立于宦官之手。宦官擅权专政达到了极点,成为朝政的一大弊端。

当时担任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的宦官王守澄是参与杀害宪宗的主凶之一,由于拥立穆宗和文宗有功,大权独揽,横行朝廷,气焰滔天。文宗即位后,就打算惩治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

大和四年(830),文宗任命宋申锡为宰相,令他谋划诛除宦官。但事机不密,宦官先发制人,诬陷宋申锡勾结文宗之弟漳王李湊谋反。第二年,宋申锡被贬,计划失败。

参考文献:《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