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齐衡中进士才敢娶明兰,当时考进士的难度究竟有多大?
古人虽说流行先成家后立业,年纪轻轻就先把婚给结了,抱上娃娃再说,但在反映宋代历史的电视剧《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我们看到,在这些世家大族和读书人的眼中,只有考上功名,混上个一官半职,才能给自己相中的未婚女子提亲,这样不仅祖上有光、自己有面,就连准岳父母也乐意找个有功名的女婿。考上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古代,科举就是这么牛。
比如,电视剧中,盛明兰的二哥盛长柏,第一次科考就中进士第十三名,盛家祖坟冒青烟,接着便求娶海家的女儿。而且,盛如兰的未婚夫文炎敬,也是中了进士后,盛家老爹才把嫡女许配给他。齐国公府小公爷齐衡第一任妻子死后,打算再娶,他心里放不下明兰,但也是在中了进士后,才敢恳求母亲去盛家提亲,虽是二婚,但齐国公夫人也说:“如今你已高中进士,再求取明兰也不算委屈了她!”
在古代,尤其是宋朝,考上进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光耀门庭,让家里的鸡犬都跟着升天,甚至关系到许多痴情男女的终身幸福大事,那么,宋朝的科举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为什么说在宋朝考中功名最容易,待遇又是最好的呢?
首先,宋朝是文人的黄金时代。现在好多文化名流,首选的穿越朝代,还是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军人家庭,自己也是一个武夫。但他伟大之处在于,意识到天下不能再让这帮舞刀弄枪的大老粗给把持了,必须重用舞文弄墨的文人!
于是,科举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但宋朝第一次科举,仅仅录取了19人,第二年再次开科,这次只录取了11人。许多人纳了闷,这皇帝不是想用文人治国吗?这点人哪里够用?别急,宋太祖的大礼包还在后头呢!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10年,他突然让负责科举的礼部查档案:翻一翻近10年以及北周时期,共15次参加考试的学子档案,看看有没有一次不落又次次都没考上的“倒霉蛋”。礼部一查,果然发现106人,执著着考了15次,赵匡胤大笔一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全部赐进士。这种进士就是所谓的“恩科”,在宋朝300多年的历史上,非常之多,等于是给多年默默流泪的考生一个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安慰。
当然,“恩科”还是特殊现象,大多数人还是要通过正常的考试取得功名。不过,在宋朝,录取名额大幅度提高了,在唐朝,一科录取进士人数只在一二十人,虽然宋太祖也没有大幅提高录取人数,但到了他的弟弟宋太宗在位时,一年录取进士人数竟然猛涨到了190人,其他各科300余人,合计录取了500多人。
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为了让天下人多读书,写了一首《劝学诗》:“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一年,他一次性录取进士409人,是唐朝二十年的录取人数。而到了酷爱书画的宋徽宗年间,不仅画画也能做官,而且进士更是乌央乌央的录取,有一年甚至达到了空前的850人。
在宋朝,科举不仅帮助了齐衡这种公子哥找对象,对寒门学子更具吸引力,比如北宋名相吕蒙正、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是穷得家徒四壁,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小子,通过科举,他们出任大宋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早晨还在家种地,晚上就跟天子坐而论道,在宋朝这都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所以,在宋朝,如果读书人连个功名都考不上,这当然是奇耻大辱,没个一官半职,甚至都不好意思上老丈人家去提亲!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相比其他朝代,宋朝的内部十分稳固,没有藩镇割据,即便宋江造反,也掀不起很大的风浪。而对比之下,唐朝就不一样了,如果能给黄巢一个小官做,他也不至于造反。不过,由于录取人数太多,考上之后待遇又超好,给宋朝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负担,国家积贫积弱,这也是北宋最终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