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治理官员有一套,鼓励百姓上京告官,谁阻止百姓上京惩治谁

2019-02-24 09:45:11 上京,百姓,惩治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历代皇帝大都和官员一样,高高在上,统治底层百姓,有种官官相护的感觉,老百姓只能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唯独明太祖朱元璋是个例外,他从小父母早死,一贫如洗,当过和尚,也当过乞丐,他知道世间底层百姓的无奈与艰辛。因此,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之后,虽然对待官员暴虐和残忍,但是对待底层百姓却非常仁爱,总是为民做主,值得称道。

(图为朱元璋要饭的样子)

朱元璋出身清贫,从小见惯了官吏下乡扰民,也受尽了官吏的欺凌,于是他当了皇帝之后,便下令官员不得下乡骚扰百姓。为了更好地监督官员,朱元璋将县衙门前的鸣冤鼓搬到了皇宫门前,专门是给百姓用来击鼓告官的。他还广泛发动群众一起来监督官员,鼓励百姓进京上访。

(图为宫殿门前的大鼓)

在古代,民告官是不敢想象的,但是在洪武期间,确实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在《大诰》中就记载着“百姓拿下官吏上京”的故事。

十二布政司及府、州、县,朕尝禁止官吏、皂隶,不许下乡扰民。其禁有年矣。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来京。

(《大诰续篇 民拿下乡官吏第十八》)

原来故事是这样的:当时北平布政司下属乐亭县的主簿汪铎与县机关部门负责人一起设计了一个“敛派徭役”。当时乐亭县其实不需要征调民夫,但是主簿汪铎与县机关部门负责人借着朝廷征调民夫的旗号,进行索贿,乘机敛财。结果搞得满城风雨,民怨沸腾。

(图为大诰续篇)

这时候,百姓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已经得到了提高,知道皇帝(朱元璋)有过命令,如果有不法的官员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百姓们可以抓起官员解送京城治罪。于是,当地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叫做赵罕成,振臂一呼,聚集了三四十人精壮村民,把这伙违法乱纪,下乡扰民的地方官吏全部捆绑了起来,立即押解京城。路上,还有管事人何波等十余人,幡然悔悟,一同辅助百姓进京上访。

主簿汪铎得知情况,大惊失色,知道此事非同小可,立即拍马追赶。在出县城四十多里之时,终于赶上了这群人。汪铎立即翻身下马,来不及休息,气喘吁吁地说了下面一段话:

我十四岁读书,灯窗之劳至此,你等可免我此番,休坏我前程。

(《大诰三篇 县官求免于民第十七》)

意思是说,我从十四岁开始努力读书,经过一番努力奋斗,好不容易考了个功名,你们能不能暂且放过我这一次,不要坏了我的前程啊。

(图为古代官员欺压百姓的场面)

百姓们哪里肯听他的哀求,硬是将这些人押解到了京城。朱元璋知道此事后,说道:

呜呼愚哉!孰父母生此无藉不才之徒,官于是县,是县民瞻,今既不才,为民所觉,乞怜哀免于耆民,纵然得免,何面目以居是任?

(《大诰三篇 县官求免于民第十七》)

意思是说到底是谁家的父母生了这么没出息的儿子!本来经过一番寒窗苦读,考取了功名,当了县官,光耀门楣,本应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如今却干了这等坏事,被百姓绑了送京城,这才求饶乞免,纵然百姓们绕过他,还有什么面目再回去当官呢?

最后,朱元璋感叹道:

呜呼!兴言至此,虽非本人,凡听读者亦皆赧焉。贤人君子,可不为之戒乎?

(《大诰三篇 县官求免于民第十七》)

自古以来,在古代封建王朝中,都是百姓处处哀求官员的,可是,刚才县里的主簿虽说官不大,但是在地上方也是个有头有脸的实权人物,先是耀武扬威地下乡骚扰百姓,结果却被百姓进京上访,立即露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向百姓乞怜,在古代封建王朝中,恐怕也只有洪武朝才会出现吧?

(图为朱元璋当红巾军时的样子)

很多人说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皇帝都是代表着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处处维护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我个人不是很赞同这种说法,至少朱元璋就不是这样的皇帝。他从小父母早死,一贫如洗,当过和尚,也当过乞丐,他知道世间底层百姓的无奈与艰辛。因此他登基称帝后,对待官员暴虐和残忍,对待底层百姓却非常仁爱,为民做主,值得称道。

朱元璋不仅严惩贪官,而且对打击地方上的黑恶势力也很有一套,那么他到底是如何惩治黑恶势力的呢?请听明日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