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起,遇见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过这么一句话。作者将它引用于文末。
文章如同一个絮絮叨叨的老者,向虚空中不存在的人念叨着他的过往。语言平实,断断续续,是回忆的口吻。末了,作者提到了这么一句话: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此时我才突然发现,从故事的开头到这里,作者已经从青年步入了暮年,而我,却在他不算长的讲述里,忽视了时间的汹涌而过。读到这里,作者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沉浮,身边的事物已经不再是青年时的模样……
这一句话的引用恰当好处。即点出了时事变化,又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就是这么一篇文章,一个恰到好处的引用,让我记住了这一句话。这一首诗。
于是,我将它记在了我的笔记上......

全诗
前几日,闲来无事,我翻看我的笔记。又见到了这么一句话。
再一看,还是很喜欢。于是,我分享出来罢!
这一句话摘自于蒋捷的宋词、《虞美人·听雨》。
全诗是:
《虞美人·听雨》
——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昏:昏暗。
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
僧庐(lú):僧寺,僧舍。

作者
这首诗借“听雨”这一动作,跨越了时空,讲述了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境遇下,对“听雨”的不同感受,从而展示了作者的一生……
那么,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吧!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变故,而这,都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了出来。
其中,蒋捷是颇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虞美人·听雨》更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三副画面,于是,我们从三方面来鉴赏。
第一,少年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少年”、“歌楼”、“红烛”、“罗帐”。四个绮丽的意向交织,充分展现了作者年少时期的放荡生活。此时,怕是“听雨”,雨声也是美好的吧。
少年不知愁滋味。
二。壮年听雨。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作者位于“客舟”上。“客舟”,意味着分离、颠簸。作者更是提到了“断雁”,飞离雁群的孤雁,而这孤雁,暗示的不正是作者自己吗?此时雨声连绵,西风瑟缩,入目的是广阔的江面、远处低低的云……
壮年听雨,是瑟缩的寒。
三。暮年听雨。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暮年,僧庐下,听雨。雨声中,作者回忆着过往,只得叹一声世事变迁、时光流逝,无可挽回。作者或静立着或静坐着,任雨水“滴滴答答”打落在阶前,彻夜未眠。
暮年听雨,有太多的欲语还休。
这两句的一个“任”字,用得真是妙啊。

感慨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读到这一句话,我好似看到了一个历经沉浮的老者,独自、静静的听雨,待至天明。
感慨、伤感、不宁……这其中的情绪实在复杂难言。
注:诗歌鉴赏部分借鉴了《古诗文网》中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