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湿疹中医全程辨证解析 牢记3招 顽固性湿疹也能好轻松治好
北京中央人民医院皮肤科I专家:
湿疮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湿疹,以多形性皮疹、渗出倾向、对称分布、易于复发和慢性化、自觉剧烈瘙痒为特点。中医学文献对本病早有记载,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浸淫疮记载:“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搔津黄水,浸淫成片。
湿邪是湿疮主要的致病因素,根据病机的演变和临床证候的特点,而中医治疗湿疮主要分为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脾虚血燥三种证型。
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各个证型之间会出现相互转化的情况,临证需加以注意。湿邪引发疾病常出现兼夹证,常夹风邪、热邪,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可出现湿从热化、湿从寒化等许多变证,因此,湿疮的治疗必须要灵活运用中药加减治疗。
1.湿热浸淫证
症状: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常见于急性发作期。
治则:清利湿热,佐以凉血。
方药:清热除湿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草、生石膏、六一散等。
加减:如瘙痒重者,可加白鲜皮、苦参;渗出重者,可加猪苓、茵陈;继发感染者,可加金银花、蒲公英;大便秘结者,可加熟大黄。
也可用紫草、野菊花、山茶籽、蛇床子、地肤子进行熬制,晾干,煎炸成膏,涂抹患处就可以,不过上述方法有些麻烦,经过现代工艺已被制成义坤膏,更加安全、简单有效。
2.脾虚湿蕴证
症状:发病较缓,皮损淡红,瘙痒,搔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常见于亚急性期。
治则:健脾除湿,佐以清热。
方药:除湿止痒汤加减。
常用药:茯苓皮、生白术、黄芩、栀子、泽泻、茵陈、枳壳、生地、竹叶、灯心、生甘草等。
加减:若余热未清者,可加丹皮、黄柏;痒甚者,可加苦参、地肤子;继发感染者,可加蒲公英、连翘。
3.血虚风燥证
症状:病程日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痒剧,或皮损粗糙肥厚;伴面色无华,眩晕,心悸,失眠,爪甲色淡。舌质淡,苔白,脉细弦。常见于慢性期。
治则:养血润肤,散风止痒。
方药:养血润肤饮加减。
常用药:当归、丹参、鸡血藤、赤白芍、白鲜皮、防风、生地、熟地、桃仁、红花等。
加减:如瘙痒明显者,可加白蒺藜、地肤子;皮损肥厚者,可加首乌藤、连翘、夏枯草。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热门内容
- 为什么有的人要坐30天的月子, 而有的人却坐了42天, 区别很大
- 婆婆纳闷“用我时一口一个妈, 不用我时爱答不理”, 到底咋回事?
- 爸爸对待女儿和儿子的差别到底有多大? 妈妈们表示: 一群魔怔的爹
- 宝宝太安静, 这可不是好现象, 说话走路都可能会落后于同龄人
- 产检的时候, 想知道胎儿性别, 注意听医生的这些话
- 很多家长接孩子放学的时候, 会替孩子背书包, 这算溺爱吗?
- 43岁蒋勤勤挺大肚和陈建斌郊外摘樱桃 夫妻俩笑容满面
- 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三四线城市的工资?来,我们重新认识下菏泽!
- 奶奶做了30年的“辣椒酱”, 不放一点儿肉, 比“老干妈”还下饭!
- 不要把薄荷直接种地上, 一不小心就蔓延了整片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