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 能人为控制其发生和发展吗?
很多人都听说过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到底是什么病?具体是怎样发生的?很多人包括一些患者本人都不了解。下面就给大家科普下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是: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其周围神经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被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那么,什么是腰椎间盘呢?为什么会突出呢?
人体的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人体有五个腰椎,每一个腰椎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附件组成,两个椎体之间的联合部分就是腰椎间盘。
腰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构成,其中髓核为中央部分,纤维环为周围部分,包绕髓核,软骨板为上、下部分,直接与椎体骨组织相连,整个腰椎间盘的厚度为8mm~10mm。
髓核
髓核是由软骨细胞和蛋白多糖黏液样基质构成的弹性胶冻物质。它主要有3种作用。
髓核在承受外力时,将力均匀地传递到周围的纤维环,避免腰椎间盘的某一部位因过度承载而发生损伤,具有平衡应力的作用。
髓核在突然受到外力时,通过改变形态将应力传送到纤维环的各部分,再经过纤维环的张应力将其分散,具有吸收和传递外力振荡的作用。
髓核的体积虽不能因外来压力的作用而明显压缩,但由于具有可塑性特点,其形态可随脊柱作各种运动时因重心不同而改变,起着类似轴承一样滚动支撑椎体的作用。
软骨板
软骨板为透明的无血管的软骨组织,在椎体上下各有一个,其平均厚度为1mm,在中心区更薄呈半透明状,位于骨后环之内。软骨终板内无神经组织,因此当软骨板损伤后,既不产生疼痛症状,也不能自行修复。椎体上下无血管的软骨板如同膝、髋关节软骨一样,可以承受压力,起保护椎骨,缓冲压力,连接椎体和椎间盘之间的营养交换的作用。
纤维环
纤维环包围髓核,像一盘旋的弹簧,使上下椎体相互连接,并保持髓核的液体成分,维持髓核的位置和形状。
纤维环可能因为长期姿势不当或外部冲击造成松动,一旦纤维环松动,髓核就发生移位刺激神经,这就成为通常所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引起纤维环破裂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纤维环破裂的原因主要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也就是衰老),腰椎间盘在人体各个部分中算是退化的早而且快的。一般20岁为腰椎间盘发育高峰期,再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度的超负荷承载,不良的生活习惯,各种疾病的影响等,导致腰椎间盘出现退行性改变。这种退行性改变的主要表现为髓核纤维化、组织液减少、张力变小等,这些改变使其失去向四周均匀分布应力的能力,再往下发展,纤维环在退变的同时,不能承受各种原本可承受的应力,从而出现裂痕,髓核进入纤维环破裂处甚至突破了纤维环的约束,部分到达纤维环以外,如果刺激或压迫相邻的神经,就会出现腰腿痛等一系列症状。
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是人人都要面对的必然规律,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合理的锻炼,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发生是完全可以减缓它的进程。反之,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任由不利因素(久坐、弯腰、久站、受寒、外伤等)的发生,就会使其退行性改变加快,从而增加了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风险。这也是很多年轻人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此时除了杜绝不利于腰椎的因素外,还要服用腰痛宁来治疗,而且康复后也要时刻注意保护腰椎。
希望朋友们可以在了解了之后,尽量的做好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字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