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儿童感冒小心诱发中耳炎, 预防及护理需要多关注
最近各地开始下起大雪,气温下降得十分厉害,生病的孩子骤然增多,其中常见的感冒人数增加最多。感冒虽然算是小病,但是伴随着咳嗽、头疼、咽喉痛等症状也是让人难受不已,而且严重了的话还会殃及耳朵,损害听力。也就是我们常听医生说的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引发的中耳炎。
由于中耳炎发病比较急,不容易受到重视,等到发现的时候,听力往往已经受到影响。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孩子感冒了,家长随便给他吃了些感冒药后,就没怎么管了。等到后来小孩子突然连续几天发高烧,然后才急急忙忙到医院看病,最后发现小孩子竟然得了中耳炎。
这样的病例在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不在少数。前来就诊的孩子中,大部分都是因为感冒而引起的中耳炎。医学统计,三岁前的幼儿约有70%曾罹患中耳炎。因为小儿的咽鼓管具有短、平、直的特点,感冒时鼻涕和细菌容易通过咽鼓管逆行进入中耳,从而诱发中耳炎。六岁以内的婴幼儿是罹患中耳炎的高危险群,而秋冬、初春则是好发季节。
小孩子可能不太会表达,有时只是告诉大人自己耳朵疼,而大人若是不注意很容易延误病情。如果中耳炎持续感染超过2个月,孩子的听力就会受到影响。不过大部分的患童在痊癒后,听力受损的部分也会逐渐好转。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长期积液性中耳炎对耳朵还是可能会造成很多影响,包括耳膜永久性穿孔、沾黏性中耳炎等,所以家长一定要密切观察,而且也要及时看医生听专业医师诊断。
一般来说,如果儿童免疫系统功能不健全,容易使其受感冒或其他病毒的感染引发中耳炎。或者也有其他因素,比如游泳方式不当、或擤鼻不当等,病菌就随污水及脓涕等入侵而发病。小儿中耳炎患儿症状主要表现一般为耳呜、耳痛、听力下降和耳道流脓等,早期可能是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出现耳呜、耳内不适等,再然后就会发高烧,听力下降和耳痛,有的时候还会伴有恶心、腹泻等(这时候很容易被认为是感冒或者肠炎,所以得多注意),更严重一点的话就是面色发灰、鼓膜破溃,脓液从耳道流出,耳鸣和听力下降。
所以日常的家庭护理方式很重要。平时孩子洗澡、洗头时,要防污水流入;不要经常给孩子挖耳朵,以防皮肤感染,而使细菌侵入引起感染;还有就是儿童游泳后不要用手挖耳朵以防感染。最最常见的是给宝宝擤鼻涕时不要双手同时挤压鼻子,因为这样很容易引发分泌性中耳炎。正确擤鼻涕方法是按着一侧鼻另一侧,以减轻对咽鼓管的压力,也可以借助滴鼻剂来减轻鼻塞症状。
如果孩子一旦感冒鼻塞严重的话,睡觉时可将其头部垫得高一些。像一周岁以内的婴儿,可以用比平时厚一点的枕头将头部垫高。不仅如此,还要让孩子鼻腔尽可能保持清洁;如果家里有加湿器,可以多使用室内喷雾加湿器,以防空气干燥而引起鼻腔干燥、发炎,最终殃及耳朵。另外,再小一点的小孩,平时喂奶时尽量避免让宝宝躺卧喝奶。因为幼儿的耳咽管比较短、宽,所以当宝宝躺著喝奶时,不仅容易发生溢奶或吐奶,奶水也容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感染,建议平时喂奶时,可稍微抬高宝宝的头部。
所以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忽视孩子们的任何不舒服的状况,因为要知道很多疾病变得严重,都是因为初期的时候没有注意。所以如果及时发现孩子患有中耳炎,一定要早点去耳鼻喉医院进行治疗,才能避免它带来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