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讨论 | 丙烯酰胺,不只是一杯咖啡这么简单!
这几天小编和周围朋友的微信朋友圈都被一个叫做 “ 丙烯酰胺 ” 的化学物质刷屏了。打开微博和各网站平台也都能看到关于某明星咖啡因为含有此物质而可能引发癌症的新闻,一时间大家像炸开了锅。
这也引起了小(bu)编(men)的(lingdao)兴趣,毕竟这个毒物在职业中毒医学领域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当然,最重要的是身为疾控人,担负着维护公众卫生健康的责任加之热爱学习的精神使得小编迅速整理撰写这篇科普小文。
关于咖啡中丙烯酰胺致癌性的问题讨论见本官微昨日发布的《坐观风云万象后,关于星巴克咖啡到底是否致癌,现在!我们有话说!》那篇推文,小编在此只想补充一句:
要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事物,权衡利弊,绝对的无风险是不存在的!
Jscdcwx
今日就丙烯酰胺到底是何方毒物,对人体有哪些健康危害,我们又该如何防范,来跟大家进一步做一个浓缩(精华)的介绍!
滴滴香醇,意犹未尽~哎呀,妈呀,小编只是想来一杯Coffee提提神嘛~!闲话不多说,接下来,小编将以严肃认真(枯燥)、科学严谨(乏味)的画风给大家科普一下丙烯酰胺毒性特点及防治措施。
Jscdcwx
丙烯酰胺介绍
是什么?
丙烯酰胺在常温、常压下呈现白色,无色、无味片状晶体,可以溶解在水、酒精、丙酮、醚等溶剂中,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工原料。
作用有什么?
主要用来生产性质稳定且无毒的聚丙烯酰胺,后者又被广泛用于石油和矿山开采、隧道建筑、造纸、城市供水、污水处理以及化妆品添加剂、整形外科用软组织填充剂等各类生产活动中。
Jscdcwx
我们为什么有可能在职业中接触到丙烯酰胺?
在生成聚丙烯酰胺的过程中,由于化学反应的不充分,丙烯酰胺单体仍可作为杂质残留于聚丙烯酰胺中。因此,在生产丙烯酰胺单体以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中,均有接触的机会,我们称之为职业接触。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陆续有关于职业接触丙烯酰胺中毒的病例报道,随着国内生产和使用丙烯酰胺的企业越来越多,中毒病例屡见不鲜。
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物管理局(NFA)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富含淀粉的食物在经受高温(120℃)油炸或烧烤时能生成对人类身体极为有害的物质——丙烯酰胺,此外在咖啡、烟草中也发现了它的存在。
瑞典学者的这一发现立即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食用这些食物或使用含有丙烯酰胺的化妆品、整形用填充剂、吸烟等接触的方式称之为非职业接触或生活性接触。
由于食物、烟草、化妆品中含有的丙烯酰胺量很少很少,除非人为投毒,一般生活性接触不易造成中毒,如果有,则多为急性中毒。
Jscdcwx
进入人体途径
丙烯酰胺易溶于水,可通过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以及胃肠道进入人体。职业接触以皮肤吸收为主。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分布至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并与血红蛋白、器官蛋白中的巯基紧密结合,进一步产生毒性作用。另外,丙烯酰胺还可通过血脑屏障、胎盘屏障作用于脑中枢神经,威胁胎儿健康。
Jscdcwx
进入人体内后人的反应
短时间内有高浓度的丙烯酰胺进入人体(多以经消化道吸收的生活性中毒为主),可引起急性或亚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可表现为嗜睡、意识障碍、谵妄、躁动不安、抽搐,甚至昏迷等中毒性脑病表现,严重者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而死亡。
亚急性中毒:后者多表现为四肢无力、嗜睡和小脑共济失调,走路跌跌撞撞,失去平衡感,动作笨拙,持物不稳,说话含糊、迟缓。数周后上述症状消退,逐渐出现腿脚麻木、刺痛、无力等的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
Jscdcwx
临床上更多见的是以职业接触引起的丙烯酰胺慢性中毒病例,一般在低浓度、低剂量,反复接触数月甚至数年后发病。
表现为头痛、头晕、疲乏无力、嗜睡、食欲不佳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形成周围神经病,表现为手脚明显多汗、湿冷,手掌红斑脱屑,进而手脚无力、麻木、持物不牢、精细动作困难、走路蹒跚、易向前倾倒、不能下蹲等。
神经系统检查可见典型的手脚末端呈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病情严重时感觉障碍可扩展到肘、膝位置。当出现深感觉障碍时可见共济失调,振动觉和位置觉减退,闭目难立试验阳性等。严重病例尚可见肌张力降低,四肢肌肉萎缩,明显影响运动能力。
Jscdcwx
说了这么多,小编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正确认识丙烯酰胺,不要过分紧张,但也不可忽视它的存在。
对于接触丙烯酰胺剂量大,时间长,中毒概率更高的职业接触人员,要加强对工人上岗前的健康教育和防治知识培训,督促做好个人防护。
作为丙烯酰胺的生产企业管理人员要加强设备维护及保养,防止泄漏,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发现疑似中毒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生活性接触,应提倡健康饮食方式,尤其是孕妇和幼儿,限制食用高温烹饪的淀粉类食品,尽可能戒烟,慎用相关化妆品。
而咖啡嘛,如果有人请客,小编一定不会拒绝的啦~!
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供 稿:余 彬
责任编辑:余 彬
美工编辑:张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