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前,为什么不派姜维镇守阴平?一句碑文道出真相

2018-04-14 01:59:19 阴平,不派,镇守

(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358期 文/无常奉天玉 插图/东方夜未眠)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不知,蜀汉之亡,亡于邓艾偷渡阴平。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伐蜀,结果诸葛绪被钟会一辆囚车送回了洛阳,钟会则被姜维阻了在剑阁,邓艾却独辟蹊径,“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城都”,最终大败蜀将诸葛瞻,一路到了成都城下,迫得刘禅开城投降,完成了灭事之事。众所周知,诸葛亮生前,曾在阴平留下了一千守将,说明他早就料到了曹魏可能从此地进兵,只不过刘禅将其撤除,这才导致了魏军长驱直入。那么,他为什么不派大将姜维守阴平呢?那样蜀汉是否就不会灭亡了呢?

对于此事,《三国演义》给出了解释,那就是诸葛亮早就料到了蜀汉的灭亡,也料到了蜀汉灭亡之后,邓艾和钟会的悲剧,这一切都是天命。小说第一百一十七回中写道:“邓艾、邓忠,并二千军,及开山壮士,皆度了摩天岭。方才整顿衣甲器械而行,忽见道傍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诸葛武侯题’。其文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公元263年是蜀炎兴元年,邓艾此事偷渡阴平,正应“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一言。而曹魏派来的将领中,除了被提前送回洛阳的诸葛绪之外,还剩钟会和邓艾,而钟会字士季,邓艾字士载,入蜀之后,邓艾越权封赏蜀官,钟会气他抢了自己的功劳,也看不惯他的得意,于是诬告他谋反。最终两人双双死亡,正应了“二士争衡,不久自死”一言。

也就是说,诸葛亮不但料到了蜀汉的灭亡,也料到了邓艾和钟会的死亡,这是不可逆改的天命,他无力阻拦,也不必费周折。当然了,这仅是演义中的故事,当不得真,那么真实历史上,诸葛亮又为什么不派大将姜维守护此地呢?对此,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大材小用

在正史上,诸葛亮对姜维的器重,比起演义中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他曾在写给蒋琬等人的信中提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其人凉州上士也”,并提到“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义。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也就是说,在诸葛亮心目中,姜维是一个心思缜密,精通兵法,又有胆魄,重义气,忠于汉室的人物,他想大力培养,让其担当重任。而阴平之地,凭借蜀道之难,留下一小支兵马,便足够了,把姜维派去,实在是大材小用。

二、魏军从阴平进攻的可能性非常小

虽然诸葛亮考虑到了,曹魏可能出兵阴平,但是他并不敢确定,毕竟阴平道路艰险,行军不易,而且很容易迷失方向,夏侯霸前来投奔的时候,就曾在山中迷路,差点饿死。所以魏军不到迫不得及,绝对不会走这条路。将姜维安置在此处,几乎相当于守株待兔,这样不但很盲目,而且对蜀汉也不利,试想没有姜维,在蒋琬、费祎之后,谁来组织北伐,抗起兴复汉室的重任;魏军从剑阁等路进攻,谁来阻击敌军?再说了,如果有姜维在此驻守,邓艾又怎会选择这条路进攻呢?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在演义中,诸葛亮不派姜维守阴平,是因为他早就料到了一切,知天命不可违,而在真实历史上,他不这样做,则是因为不现实。如果他真的把姜维安置在阴平,不但不能保住蜀汉不灭,反而会使蜀汉灭亡的更快。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演义》《三国志》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