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鹗续红楼是狗尾续貂还是神来之笔?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提到她的人生三恨是:“一恨鲥鱼有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古往今来,红楼梦的结局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探讨研究的一个话题,时至今日,红学热也依旧没有减退的痕迹。
由此可见,《红楼梦》绝对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之作,而高鹗敢在这样一本著作上动刀,为红楼添上结局,自然引起红楼爱好者的“围攻”。
围绕着高鹗《红楼梦》后四十回评价的论争,长期以来都是红学领域的一个热点。或认为高鹗续书基本上符合曹雪芹的创作意向,或对后四十回采取否定的态度。
这两种评价之间的分歧是很深的。那么高鹗续写红楼到底是狗尾续貂还是神来之笔呢?持每种观点的人似乎都有相应的理论依据,那我们就应该从这些争论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建立最有力的观点使自己的想法不至于偏颇。
张爱玲是反对高鹗续写红楼的代表性人物,她的一句:“红楼未完还不要紧,坏在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疽。”把高鹗所做后四十回的功劳抹杀殆尽。和她持相似观点的大家也不少。
在20年代到60年代这段期间,否定高鹗续作的意见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俞平伯先生的观点。他在《红楼梦辨》中对续书的一些重要情节进行了分析,认为“凡高作较有精采之处是用原作中相仿佛的事情做蓝本的,反之,凡没有蓝本可临摹的,都没有精采。”
他着重对宝玉中举、贾府恢复世职、黛玉称赞八股文等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些“大违反作者的原意”,是高鹗“名利思想底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俞平伯对续书的艺术成就十分不满,但他仍以一个学者的客观态度,肯定高鹗“将宝黛分离”,“保持一些悲剧的空气,不致于和那些才子佳人的奇书,同流合污”。并认为,“高氏在《红楼梦》总不失为功多罪少的人。
何其芳先生在其50年代发表的《论红楼梦》中,对后四十回的评价,有一些与俞平伯先生颇为接近。他肯定“续书大大地帮助了曹雪芹的原著的流传”这一贡献;指出,续书能够为广大的读者所接受,是由于它“绝大多数情节都和前八十回大致接得上”,“保存了宝黛悲剧的结局”。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在贾府衰败这一重大情节上,高鹗续书“未打破大团圆的老套”;宝玉最后“高魁贵子”,受封为“文妙真人”,“这也是一种团圆的结局”;这些,都表明高鹗思想和曹雪芹思想是不一致的。正因为高鹗有“封建的庸俗的思想”,所以,对宝玉、黛玉等人物的刻划有些不符合原来的性格。
但大部分学者则对后四十回持肯定态度。其中较突出的是林语堂先生。他特意撰写了《平心论高鹗》,对后四十回续书作了全面、充分的肯定。林语堂把俞平伯先生的意见称之为“主观派之批评”,认为俞平伯评价续书是以“是否合于”“个人脾胃”为标准,所以不喜看黛玉焚稿、绝粒,厌恶宝钗与宝玉团圆;这是“不科学”的。
针对《红楼梦辨》对宝玉中举、贾府结局、黛玉评八股文等的批评,他一一进行分析,提出不同的见解,认为“宝玉虽中举”,但“遁入空门”,“仍不能不说是悲剧下场”;贾氏泽皇恩、延世泽,结局仍是衰败,“树倒猴狲散”。后四十回“写到此种境地,这是中国文学史空前的大成功”。
林语堂对后四十回的评价特别强调前八十回与续书的浑然一体:“高本四十回大体上所有前八十回的伏线,都有极精细出奇的接应”;“人物能与前部人物性格行为一贯,并有深入的进展”;高本“有体贴入微,刻骨描绘文字,似与前八十回同出于一人手笔。”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他否定俞平伯提出的后四十回为高鹗续作的意见。他认为,程伟元、高鹗确实得到过曹雪芹原作的散稿抄本,但残缺不全。高鹗的贡献是做了“修补”、“补订”之事。后四十回是“据雪芹原作的遗稿而补订的”。
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文笔优美,形象生动,它的手抄本很快就在北京一带传开了,当时有许多文人雅士就提起笔来去续写,一时续家蜂起,据说多达30余家。
但是,最后只有高鹗续作的后四十回得到不同时代读者的普遍认可,它和曹雪芹的前八十回能很好结合起来,成为120回本的《红楼梦》,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也就从某一方面说明了高鹗的续写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可和支持的。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热门内容
- 宝宝走路早晚与智商有关系? 宝妈别担心, 走路晚往往与这些有关
- 8岁就能计划全家旅行, 让孩子从小学会做决定
- 37加2, 提前13天出生, 6.9斤的儿子, 要儿子的来接
- 3岁孩子为什么记忆力那么好? 因为他们会用这几个方法
- 产后15天, 肚子又大如怀胎9月, 医生检查: 胎盘没有清理干净
- 《白蛇传说》紫萱为救白夭夭灰飞烟灭, 其实都是他们几个惹的祸!
- 2R组合出道, 向佐前女友, 二婚挺孕肚嫁给新加坡富豪, 如今很幸福
- 周杰伦歌曲遭《新歌声》节目组评委狠批没营养! 网友: 必须道歉!
- 鱼肉炖不好有腥味,大厨教你怎么破,网友:之前的鱼都白炖了
- 出现这几种情况, 说明你的肾脏开始预警, 当心肾炎甚至肾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