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修建的乐山大佛,据说曾两次“闭眼流泪”,真相究竟如何?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弥勒佛像,很壮观,可以去看看,小说《风云》就是描绘这种神秘感,然而千百年来这里的灵异事件确有发生,最为传奇的,莫过于大佛闭眼的情况根据记载了乐山大佛共生两次闭眼流泪事件,很多人都感觉到非常讶异,一座雕像为什么会闭眼?有人说是乐山大佛心怀天下,不忍看见人世间的悲剧,并默默流下悲悯的眼泪。有科学家用自然科学得出来的研究结果说,大佛的眼睛是被酸雨腐蚀,才会得出一番佛泪事件。
?
在1962年的时候,我国遭受了百年难遇的连续三年天灾,众生皆苦,数以万计的生灵涂炭,饿死无数百姓。佛不忍看人间悲剧,留下悲悯之泪。在1976年的乐山大佛再度闭眼流泪,这一年唐山也发生大地震,死伤数十万人,乐山大佛怨天不公。
?
其实也正如后来大家所知,乐山大佛受长时间的风雨侵蚀,加上战乱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修缮,导致大佛眼部颜料脱落,看起来像是闭眼,而长期面部没有清洁被雨水侵蚀因此看起来就像流泪了。顺便再提一句,据说大佛最初修建好的时候是有一个亭子一样的棚,它能够为大佛遮风挡雨。但是现在我们早已看不到了,因为种种原因也一直没能修复这一原貌。“佛祖闭眼流泪”只不过是经历了数千年风吹日晒雨淋掉了色,出现了视觉差异罢了。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唐代崇拜弥勒佛。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