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让时间慢下来, 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慢些成长

2018-01-03 06:27:27 时间,慢些,慢下来

成长悄无声息,孩子不会永远都是孩子。成长也是缓慢的,不依照年份进行,没有任何刻度能衡量,需用耐心相迎。无论如何,都得珍重这一个个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有所作为的日子。

一、接纳并看清孩子还没长大的事实,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成长

孩子的世界与我们不同,他们的变化更像是一场场接连不断的不辞而别。仿佛已经暗下决心很久,私底下做了无数功课,等到一个令人猝不及防的日子,让你感慨他们怎么一下就成了大人,再也回不到曾经,一下就要走进人潮,成为能被家人依靠的人。而在抵达上述的那些成长节点之前,每一个孩子并没有为自己的成长列下必然要进行的规程。

他们依然用最质朴的目光去接纳每一个信息,眼神,要求。他们也许进步飞快,也许依然会在同一个地方不停犯错……可这是儿童成长必然要经历或需要被理解的过程。

勒庞曾说:唯有认可或接受孩子还没有长大的事实,并将他们单纯和暂时的幼稚视为珍贵的宝藏,才有机会去领会爱的教育,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氛围。

我们曾说过需要借助“共情”去和孩子沟通,帮助他解决问题,这也是被育儿专家认可的最合适家长面对孩子所展现的态度之一。因为从自身的角度,无外界强加意识的干扰以及经验建议的矫正去看问题的过程,能帮助孩子具备循序渐进和阶段成长中累积的基础,能够更独立,清晰地去面对和解决。

中国自古对拔苗助长便持不认可的态度,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我们既希望他懂事,也更希望他能有一个孩童般天真的样子。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一段攒蓄美好记忆的时光,教育便能如溪流和清风一样,去将孩子轻盈且阳光的心灵托起。

二、对孩子的依赖表示欣慰,也是在引领他们做一个值得被依赖的人

作家林盛贤曾写过她祖母常念的一句话:小人要仰仗着大人,等大了才会回头来爱老人家。有过长期育儿教学经验的朋友去解读这句话,认为可以将它理解成:依赖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你要成全这种天性,不可因期待着让他长大就刻意牺牲掉它。

被珍视的孩子也更容易吸取爱的养分,最终都会变成亲情在他们眼中的分量。到了该尽责的年岁,便会主动照顾家中的老人,这是因为他们能感觉得到老去的人也需要他们,依赖他们。这也许就是孩子成长阶段的意外收获,他们还没有长大,但已经在为成长不自知地做着准备。父母们当然能有机会发掘这种可贵的真相,前提是对于孩子们的依赖,我们要抱以更合适的反馈。

当孩子要与你探讨一个他不熟悉的问题时,当孩子需要你帮忙完成一项任务时,当孩子因为胆怯或不够自信,无法单独朝一件事情迈进时……这些都是他们正在试图依赖大人的时刻,也是幼年与老年都具备的特性。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走到孩子的位置,借同样的问题,向下一代表示依赖。

趁孩子还没有长大,趁他们现在还在储蓄未来会施展到整个人生的善意,去接纳他们的依赖和渺小。

三、请体谅这些不停犯错的小家伙,那都是成长的契机

儿童心理辅导专家甄露说过:从犯错到认识总结,再到反思,并承担自己所能承担的代价,最后更清楚自己能力不及的区域。这是一个需要家长带着孩子来历经的过程,这便是能令孩子所犯的错误变得有意义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对于孩子来说,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态度影响着他日后每一个阶段的成长。

“孩子随时可能犯错,我们是否在用正确的态度去接纳这个事实?”这是拥有教龄十二年的小学老师孙华华写在自己教学日记上的话。她要求自己不以一个孩子曾经的行为和给人的印象去评断这个孩子此时此刻的行为。

“成年人的许多人生经验其实并不适合用在孩子们身上。”孙华华曾经无数次用“探案”式的方法来处理孩子们犯下的错误。当时的她将缘由看得很重,自始至终犯错的结果必然都是惩罚。可后来她发现这并没有使自己把正确的思维传递给孩子,反而孩子们只是单纯地认清了这个流程。

他们因为胆怯于是不敢犯错,也并没有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自己的成长,这说明早期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经过反思,孙老师逐渐醒悟:要从孩子那得到最真实和由衷的心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于是必须要对孩子表达适当的认可和理解,理解他们这个年龄许多错误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对规则的知悉能力弱,还有成长环境的原因等等。孩子在这个年龄犯错,重要的是他们如何通过这次的错误了解到外界对其的重视,而非鄙视。了解到自己还有许多优点,而非全是缺点。

最终,让犯错的历史成为宝贵的成长记忆和未来做事的参考。在他人的鼓励中建立自信,是能尽快促进自己学习规则,掌握局势的基础。

尊重并珍惜孩子尚未长大的时光,在诸多他们不尽人意的表现中,发觉能引导其成长以及深入他们心灵的机会。宽容和善待孩子幼年时的种种表现,用属于他们的节奏,让他们拥有一个完整的,不耽误成长的美好时光。

希望新的一年,即便你的孩子还没有长大,你也能与他们一起去感受这轻缓的成长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