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发热都是积食惹的祸?

说起积食,一般大家都会认为积食的孩子很胖不爱运动,我们常说这种孩子是虚胖,肉不结实,吃的很多,但是并没有吸取营养提高免疫力,相反体质却很差,容易生病。肚子往往很胀,小便很少且黄,大便经常很干燥,舌苔又厚又腻。
还有一类孩子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脾胃消化功能也不一样,他们吃多吃少都不会胖相反会偏瘦弱,但这并不代表和积食没有联系,这类孩子往往脾胃虚弱,更容易积食。主要表现为面色发黄,食欲不佳,乏力,睡眠不安,喜欢趴着,大便稀。如果不注意调养脾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营养不良”,体型瘦弱,面色枯黄,头发稀少,肚子很胀,精神萎靡不振或者睡眠不佳。

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饮食上不注意,经常暴饮暴食或者嗜食油炸煎烤的食物就会对肠胃造成损伤,长此以往会使得脾胃阴伤,不能生津润肺,而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胃虚弱,日久就容易生痰,导致咳嗽不止。
小儿食积咳嗽大多有积食化热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夜间或者黎明咳嗽剧烈,痰黄黏稠,口臭,食欲不佳,腹胀,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或便秘,舌质红,舌苔白厚或黄腻等。
食积咳嗽一般病程较长,抗生素和化痰止咳药治疗效果并不会有好转,而是需要采用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消积止咳类的药。

除了食积咳嗽,很多时候,小儿发热也是由积食引起的,积食导致的发热叫"积热",吃的食物都停滞在中焦,积滞时间长了就会化热,热蒸于内,孩子体温就上去了。《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身热,时发时退,退但肚热,或夜发热,面黄,腹胀,吐泻,乳食不化,粪酸臭异常,此为食伤。”描述的就是由于饮食不当而引起发热症状。《脉经》中就说:"小儿有宿食,尝暮发热,明日复止,此宿食热也。"患儿体温不高,午后及夜间发热明显,手足心和腹部温度很高,盗汗,腹泻或者便秘,舌苔白厚而腻。
对于食积发热,一般积食清除发热就会自行退去,所以以治疗消食为主。
除了咳嗽、发热外,反复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咽炎、头疼、便秘、腹泻、贫血等都可能与积食有关。在消食导滞用药时,要分清虚实。嗜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导致的乳食内积多为实证,应在消乳化食的基础上配合清热通腑之剂。而素体脾虚、大病之后则以虚症为主,宜用健脾益气之品。

如何避免小儿积食?
把吃出来的“积”吃下去,对于孩子进食,要注意有节制。孩子饮食原则要坚持适合。因为孩子的脏腑还未发育成熟,此时需要选择适合孩子脾胃的食物,并不是什么有营养吃什么。
对于广告上的补锌补钙都不如饮食进补。一日三餐,“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把主食、果蔬、肉蛋奶合理搭配,不偏食不挑食,多吃蔬菜是对身体最好的补益,也是预防积食的根本方法。如果不小心出现了积食,该怎么吃回去呢?

山楂:甘,酸,归脾、胃、肝经,擅消乳食、肉食。挑选个大、皮红、肉厚的山楂煮水或生吃。
麦芽:甘,平,归脾、胃经,消化一切米面、果类,挑选色黄粒大、饱满、芽完整的煎汤服用,也可以和山楂、谷芽一起煎汤饮用。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健脾。挑选质地坚实、断面洁白的山药。煲汤也可以。
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对食积气滞有良效。挑选干燥、香味醇厚的陈皮泡水喝,或做菜肴料理食用。
小儿积食重在调理脾胃,恢复甚至是“修复”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