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洪秀全梦断科场:重新拾起雪藏已久的“传单”,开始创业生涯

2019-03-17 22:14:20 传单,科场,梦断

公元605年,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经唐、宋两朝不断完善与发展,科举考试在明清时期达到登峰造极之地步,多少英雄豪杰无不为“科举考试”尽折腰。科举制度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根源在于它给底层人民提供了一条通向上层社会的渠道,只要考试成绩足够优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理想将不再是空话,而是可以享受到的实实在在之好处。可以说,科举之魅力实在太大了,君不见,范进中举后不但自己发“疯”,身边的人都要对其另眼相看,纷纷前来巴结他,这就是科举之魅力,这便是科举之力量。

1814年1月1日,清朝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这是日薄西山、暮气沉沉的大清帝国入主中原169年以来极为平凡之一天,皇帝正常早朝、军机处官员正常议事、后宫的妃子们该争斗的还是继续争斗,彷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依然幸福快乐地享受着“康乾盛世”带来的福利。就在这看似平凡的一天,一位影响晚清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走向的巨人诞生了,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天王洪秀全。此人一生就干一件大事,就是造反,造大清的反,并与之战斗14年,虽然没能灭了大清,却让汉族地主这支沉睡200多年的政治势力复活,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史进程。

洪秀全诞生的这天极为平凡,既没有“奇香绕梁”,也没“五彩祥云”等帝王出生时之奇特现象,有的只是父亲洪镜扬一脸的幸福模样。古代中国,历来都是多子多福,尤其是对底层人民而言,多生一个儿子就多一份希望,无论是开荒种地还是参加科举,多一人总会多一份希望,成功之概率也高点。洪秀全的家境一般般,不能说是小康,只是勉强能解决温饱的普通家庭,也就是常说的自耕农,有自己的分地、生产工具,靠修地球过日子。若是风调雨顺,又适逢太平盛世,小农应该过得不错;一旦天象异常,遇到洪涝、干旱,而官府又增加赋税,小农往往会破产,成为流民,四处讨饭吃。所以,洪秀全为了改变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举人、进士,挤进上流社会,摆脱赤贫生活。

洪秀全上面还有两位哥哥,即是洪仁发、洪仁达,这绝对是草包中的草包,后面还会详细说这俩哥们的事迹,此处暂时留笔。和两位兄长不同,洪秀全从小就聪明伶俐,据说五六岁时就熟读四书五经,还能做到过目不忘,是官禄布村的“小神童”,大家都说他日后必定可以高中榜首,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看到洪秀全这么聪明,父亲洪镜扬很开心,因为他看到了洪氏家族改变命运的一丝希望,为此便对其大加投资,坐等红利。

既然大伙都这么看中自己,洪秀全自然就发奋读书,经常挑灯夜读,准备以最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亲,来回报乡里。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越是想得到一样东西,往往就是无法得到,哪怕奋力去追求,伤得体无完肤,可结果还是得不到。有时候,生活就是这么残忍,命运就是这么不公平,洪秀全考了四次院试(科举考试最低级)都不过关,从16岁考到30岁,连一个秀才都考不上,身份依然是“童生”,现在他已经是老童生了。

至于洪秀全为何考不中秀才,两个原因很重要。其一、录取名额有限,招生比例太小,竞争力很大,若非特别出众,难以脱颖而出。院试虽然是科举的最低级别,但参与角逐之人非常多,毕竟这是通向上一级考试(乡试,也就是省一级考试)的必经之路,这张“入场券”每人都想得到。其二、洪秀全水平有限,心理素质也不过关。科举考试虽难,但四次考试均不过关只能说是水平不够,或者是心理素质不过硬。洪秀全聪明不假,在官禄布村这小地方也算是高材生,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小地方的神童到了大城市就成“学渣”也是很正常,不奇怪。洪秀全的心理素质估计也不咋地,遇到小考还行,一旦到了大考洪秀全就紧张了,尤其是有过失败之经历后更是如此。

第二次考试失败后,洪秀全很伤心,也很忧郁,于是便决定出去散散心,去看看广州城这国际大都市之繁华景象,也好放松放松。漫无目的地走在这繁华的大街上,看着行人往来之熙熙攘攘,洪秀全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叶孤舟,在人海中浮浮沉沉。突然,一位小商贩向他伸出手来,送给他一份“传单”,即是梁发的《劝世良言》,这是一本宣传西方基督教教义的小册子。对于这份“传单”,洪秀全很不感冒,毕竟他见过太多这些小册子了,也没啥稀奇。但是,为了表示对小贩之尊重,他还是接了过来,而后便将其“雪藏”,束之高阁,直到第三次考试落榜,他才重新拾起这本书,并将其视为指路明灯。

1836年(道光十六年),洪秀全再次考试落榜,这已经是第三次落榜了,此时他的心情低落到极点,回到客栈后立刻崩溃,而后便是持续高烧。这时,好心的同乡人送他回官禄布,一回到老家,洪秀全直接昏睡过去,睡了两天都没见醒来,家里人都以为他死了,准备给他办后事。但是,洪秀全还是醒了过来,他终于杀出鬼门关,再次复活。由此可知,此次考试落榜对洪秀全之打击有多大,简直是要了他老命。不过,此次昏睡醒来后,洪秀全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整天跳来跳去,嘴里还喊着“杀妖”,我乃“太平王”、“太平真君”之类奇怪语言,搞得大伙还以为他神经错乱。这是为何呢?

据太平天国编订的《太平天日》记载,洪秀全此次昏睡期间做了一个梦(梦境内容大多是后来添加上去,有神化洪秀全倾向)。洪秀全梦见自己上了天堂,遇见自己的“父亲”上帝耶和华,得知自己乃上帝的二儿子,耶稣基督的亲弟弟。在天堂,上帝让天使米歇尔当着洪秀全之面鞭挞孔子,斥责孔子整理编订的五经实乃荒谬之书,是“妖书”,应该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里。此外,上帝还说现在世上“妖魔鬼怪”太多了,于是封洪秀全为“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让他下凡诛杀妖魔,创建人间天国。至于这梦境是真是假,现在谁也说不清,但可以看到的是洪秀全对现实、对科举考试(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已经相当不满,他想另外寻找可以改变命运之出路。

有了这想法,洪秀全便不再为考试落榜而伤心,便随手看看一些小书籍,此时一份被雪藏三年之久的“传单”(梁发《劝世良言》)进入洪秀全眼帘。阅览这份“传单”时,洪秀全看到“传单”里面居然提到“上帝”、“耶稣”、“平等”、“自由”等词语,这与自己梦境中所遇见之东西简直一模一样。此外,《劝世良言》对科举考试,对中国传统神灵也多有批评,现摘录如下:

“近来之世代,士农工商,上下人等,各用自己之意,做出无数神佛之像而拜求之……诚为可笑,亦实可怜。即如儒释道三教,各处人尊重者,即如儒教亦有偏向虚妄也,所以把文昌、魁星二像,立之为神而敬之,欲求其保庇睿智广开、快进才能、考试联捷高中之意。然中国之人,大率为儒教读书者,亦必立此二像奉拜之,各人亦都求其保佑中举、中进士、点翰林出身做官治民矣。何故各人都系同样拜此两像,而有些自少年读书考试,乃至七十、八十岁,尚不能进黉门为秀才呢……难道他不是年年亦拜这两个神像么?何故不保佑他高中呵?”

就此看来,自己的梦是真的,《劝世良言》乃上帝所赐,可惜自己没能早日拿来阅览,还将其雪藏了三年,罪过、罪过。

梦中之所见与《劝世良言》之内容居然如此契合,洪秀全确信自己就是“太平王”,是上帝派到人间“斩妖除魔”之使者。为此,洪秀全决定创建拜上帝教,开启了自己创业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