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百日维新没有慈禧阻挠,会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帝国主义国家吗?
百日维新的失败,是多方面,表面看,是慈禧太后这样的封建顽固派,太多强大,才导致维新派失败。
(百日维新)
但实质上,维新派自身也有许多毛病。首先,光绪皇帝虽然有改革的决心,但缺乏必要的政治手腕,在整个维新运动中,犯了些重要错误:
改革措施过于冒进,大肆裁撤官员。首先,作为帝党一员的军机重臣,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因为反对变法,就直接被光绪开缺回家,这相当于直接断掉了自己的心腹力量;
在中央政府,光绪精简机关,裁撤数万名官员,而又不安排这些没了官职的官员的出路,这无形中,又为变法增添了不少阻力。
(光绪帝)
其次,维新派的主要人士,康有为等人,只能说思想在当时较为先进,但实干能力不行,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山炮一个。
推行改革,必然会触及反对派的利益,而要对付以慈禧为首的反对派,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实力,但他们似乎并没有掌握到什么实际的军政大权,就连最后极力想拉拢的袁世凯,也是一看形势不对,直接开溜。
作为维新变法的主体力量,光绪皇帝,康有为的维新派,并没有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也没有掌握到中央大权,最终失败。
(康有为)
倘若封建顽固派中,没有慈禧的阻挠,维新变法也不一定会将中国带向更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是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国情,在慈禧、光绪这样的封建时代,更是习以为常:整个社会,士农工商,依次排列社会地位,作为资本主义制度重要力量的、商人,在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社会中,一直都是被压迫的对象,地位连农民都不如。
时间一久,本来也是很具有创新、锐意进取的商人,也逐渐麻木,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愿意过多参与政治。面对政治上的变革,大多采取明哲保身的措施,即使是积极进取的商人,也难得会有好下场,最典型就是依附左宗棠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红顶商人 胡雪岩)
这是中国长期封建历史、所遗留下来的最根本问题,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商人积极参政、谋取自身利益的做法不同,封建时期的商人,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屈辱、胁迫,大多采取金钱消灾的方法,一有问题,就出钱解决,一直拖延,源源不断地给清朝送钱,从不从根源来、思考破除封建制度。
这里,还有个最典型的商人,就是广州十三行的首富老大,伍秉鉴。他是当时,中国的首富,也是享誉西方世界的世界首富,不光在中国把地产、瓷器、茶叶、票号等中国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在国外也是、积极参与美国银行、铁路、股票、保险的建设、投资。
在美国等西方人看来,这样一个看起来,应该生活无比滋润的世界富翁,在清朝、中国,最起码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啊。
(伍秉鉴)
但实际上,在清朝看来,伍秉鉴不过是清朝政府的钱袋子,啥政治地位也没有,想整你就整你,清政府打了败仗,《南京条约》要赔不少银子,清政府没钱,就直接派李鸿章去要钱。
有了这次经验,清政府也知道伍秉鉴有钱,每次一签赔钱的条约,直接拿广州十三行的这些首富们,开刀,强迫、甚至敲诈这些商人的钱财。
而伍秉鉴,作为清朝顶级商人、资本家的存在,至死都没有动过改变清朝封建制度的想法,还是一条路走到黑,一再忍让。
所以,即使没有了慈禧太后的阻挠,清朝要走上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阶段,还是很难的,根本原因,就是作为清朝的商人们,早已经在长期封建制度的残害下,面对统治者唯唯诺诺,难以参政,更不用说动用国家权力,去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了。
而这些清朝的商人们,至多也只能为清朝多挣点银子,做个有钱人,要参政、商人们自己捞钱,就看他们的脑袋够不够慈禧、光绪,以及后来的民国军阀们他们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