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迁人格的组成和形成
有关古代中国人的人格研究的心理学很少,但成果斐然。林传鼎曾采用个体分析的分发对古代34位历史人物进行定性分析,总结出了十种类型等。鉴戒前辈的方法,发现司马先生的人格形成的阶段,了解是什么样的性格使得一个人能够不辞劳苦、不问艰辛的倾尽余力完成史篇巨作。不妨先从了解司马迁的特质开始。
司马迁身怀才识过人、探本溯源的智慧和侠肝义胆、刀枪不入的英勇,可谓智勇两全。司马迁博学多才,这些能力也被他提炼到一种果断、眼光独到的见识,他将古今天人学问熔铸为独家的言论,在《史记》里自我作古的文章结构和匠心独运的见解中都有体现。除此之外,好奇的本性如火把引导着司马迁探本溯源寻求真理,催促着他开始人生的一次次壮游,而在这险境重生壮游里,他结识了不少令人称道的人物,这就依赖于他勇的一面。司马迁天性放荡不羁,又极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使其充分表现了侠肝义胆、傲骨嶙嶙的品质。他哀惜底层困苦、为将士伸冤而遭厄运、身体残损志向笃定······都充分显示了他的勇的特质。
除此之外,司马迁心怀仁爱之心,情感浓烈却也淡薄,表面上看好像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在儒家学问的调教下,他浓烈的情感不仅表现为对现实的愤懑,也表现在热枕一面,司马迁追求美好的事物,愤慨阴暗的现象,所以在《史记》中常可以看到他的情感折射。在浓烈的情感后也隐藏着司马迁失意的一面,表象矛盾,但深究来看,完全是合理的。司马迁的父亲充实崇尚自然的道学,父亲沉稳的性格给了司马迁很大影响。当风华正茂得志时,表现为自由浪漫与情感浓烈;当蒙受冤屈时,人格则表现为失意、避世的特质。
司马迁复杂的性格是由内外多种因素影响的,从外因来看是时代的造就和落拓不羁的早年经验。司马迁生活在武帝统治年间,汉武帝登位后一展抱负,西汉的封建王权迅速得到巩固,出现了安乐祥和、人口增加的景象,这种国强民富、和平统一的局面就是后来称道的"文景之治"。同时,武帝独尊儒家,公羊派利用儒学教典育才,身处这个时代,司马迁自然受到儒家影响。而在早期,父亲给予的道家影响也框定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后来司马迁还为父亲立传,继任父亲的工作,这些都反映了父亲在他心中的地位。可见,早期父亲带给自己的道家影响和后来入仕学习的儒家思想处处塑造着这位大家的修养素质,这些都可以在《史记》中观察到。
再来整理下影响司马迁人格的内因,卓越的遗传素质、圣人自居的人格渲染、躬行的个人奋进等因素。司马迁出生在史官世家,家族气质特点明显,儿童时期杂居牧童与农民之间,体质好,天性得到充分释放,养成了他率意而为、不计后果的个性,具有侠肝义胆、热情的品质。司马迁十分向往孔子的精神境界,渴望成为像偶像一样的精通六艺的圣人,所以他着力刻画孔子的尽如人意的形象,并且将他所崇拜的人格内化为自己的准绳,同时也增强了他创作的信心。司马先生和孔子一样不甘于在旧作下绳趋尺步,而是持续地将热力注入所追求的事物,以至他的作品日益严谨。为了完成氏族的志向,司马迁凡事躬行,体现在幼时的家乡勤学和成年后的四处游历,这样丰富的人生体验养成了他重仁义的人格素养。
在外因和内因的叠加影响下,他最终形成了丰富而不矛盾、单纯而浪漫的人格,完备了完成巨作的性格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