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状, 印度比我们还要看的透彻

2018-01-28 15:46:07 现状,印度,透彻

离开学校这座象牙塔掐指一算已经好多年,从前最厌恶上学,却在毕业之后万分想要“回炉重造”一番。前一阵路过学校,校舍进行翻修,以学校中心为支点建起了高大的广告版。通常广告版上方会有商家入驻,一则房地产广告语吸引我驻足许久。

“我们不谈房子,我们来谈谈孩子。”

买房的人现在最注重什么?地段。

什么地段房价最高最抢手?学校附近,也就是学区房。

为什么学区房“一票难求”?上学难,这是中国人心里最深的痛。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话就像平日里和隔壁邻居打招呼,问一声吃了嘛一样频繁出现在耳边。

你说你没结婚,还没孩子不明白上学有多困难,好,那这部印度电影《起跑线》又名《可怜天下父母心》就是提前为你打了一剂预防针。

提到印度电影,除了想起大花配色的服饰,一言不合就开始的“尬舞”,还有中国大众最为熟悉的“印度良心”阿米尔汗大叔。

本片主演伊尔凡可汗虽说在中国人气不如阿米尔汗高,但我提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再结合照片,你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电影标签为喜剧,探讨的话题很沉重。贫富差距哪一个国家都有,中产阶级与普通家庭不仅仅是生存环境不同,接受教育也以阶级划分。拉吉和妻子米塔是商人,家庭资产虽比不上富豪也算是“暴发户”级别的。

我们对“暴发户”一词的理解很简单,有钱没文化,空有其表面。米塔做为母亲绝对不允许其他人也这样想自己的孩子,她要让女儿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张口闭口说英语,成为上层人士。

妻子的一句话点醒了拉吉,是呀,他们现在住着洋房开着豪车,可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女儿长大了若是一事无成会怨恨他们的,于是,夫妻俩开始“求学”之路。

幼儿园门口排大队?凌晨5点就来报名?这是不是太夸张了。

你这个思想很危险啊,你怎么可以小瞧幼儿园呢?如果孩子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就去不了好的小学,如果去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去不了好大学,没有好文凭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工作孩子就会走上歧途,走上歧途...

是不是突然明白自己现在苦哈哈上班工资低的缘由了。

没上好的幼儿园?不不,幼儿园已经晚了,打从怀上孩子开始,就必须接受胎教,你说你输在起跑线上,拜托,当你是个胚胎的时候就已经落后在其他胚胎后面了好么?不要觉得夸张,这就是现实。

影片当中上至教育局,下到培训机构全程黑了个遍。你以为你有钱给官员就可以走后门进学校,实则你连送钱的门都摸不着。

报名之后要进行面试,家长如何回答老师提问也是有门道的,不然培训机构怎么挣钱。表面上是在考小孩,最倒霉的是父母。

富人要装穷申请贫困名额,真正的穷人却无学可上,即使贫困名额到手,免除学杂费,学校还会征收额外课外辅导费,让穷人望而却步。

当把教育做成一门儿生意,校长打着公平公正的口号,关起门来数钱数到手软,这个国家,是不是已经“无药可医”了呢?

看到豆瓣上有网友评论,现在已经不想再去问我国为什么拍不出这种影片了。答案大家心知肚明。一部喜剧片,看客心寒,除了一声叹息,无计可施。

电影即使到最后,也没有出现反转,拉吉说了实话,台下只有妻子鼓掌,其他人都选择了沉默。

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去改变大时代现状,你永远无法叫醒一群装睡的人不是么。

女校长属于影片中的隐藏大Boss,同是穷苦出身的她,比夫妻俩更明白被人瞧不起是怎样的滋味。也正是因为备受歧视,如今的她需要通过权利弥补心中的不平衡感。可恨又可悲,事业,名声,地位,金钱,是的,她都成功了,可唯独做人,她是不及格的。

当然,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去批判什么,太阳照常会升起,生活还是会继续。

印度近几年广为人知的作品总能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讨论,即使你从未去过印度,镜头会将印度宗教信仰,人民生活条件,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展现,我们总诟病邻国重男轻女,没有人权,却没有看到他们正在以电影做为传播媒介,改变思想,改变现状。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印度相隔的又岂止是一个“宝莱坞”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