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被吹捧的教育方式, 别再信了, 你就没想过会养出白眼狼?

2018-03-02 11:44:45 吹捧,过会,没想

文|文儿 

老一辈嘴里常说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已经是过去时,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再也不会用戒尺敲打学生们的手掌心,取而代之的是“赏识教育”和“奖励制度”,随着人权意识和个体自由意识的越来越强烈,我们对过去育人体罚的手段嗤之以鼻,觉得那是野蛮的粗鲁的,崇尚奖励来督促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但是你的奖励制度真的用对了吗?

如今所提倡的“赏识教育”和“奖励制度”本质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帮助孩子建立自己很难天然建立的行为,并不是对于一个正常人本能所做的事情都要奖励,奖励就变的廉价且失去价值“宝贝会自己吃饭了你真棒,宝贝吃一口饭换一集动画片哦,宝贝不哭的话给你买玩具....” 

你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听话懂事,你用孩子想要的换取你所需要的,以为是共赢,但是长此以往你不怕把孩子养成白眼狼做事目的性极强的人吗?孩童时期交换你可以满足,无非是玩具、动画片、零食,长大之后呢,你有想过孩子对你说要我结婚你得给我房子车子,你怎么办?

奖励是行为之后的认同和鼓励,而非一开始的交换,很多孩子都有办事磨蹭拖拉的毛病,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可以提高速度,每天按时起床,可以跟着父母周末一起逛动物园或者游乐场,孩子在自己改变的同时发现妈妈很少再因为自己慢而发脾气,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时间。

而父母如果这个时候说更喜欢行动积极的你,孩子会有成就感并将对奖品的渴望转化为对自身行为的开心,将最初的渴望奖品转换为内在的动力。 

首先让孩子明白奖励是督促自己勇敢,实际付出行动或者是自身改变的一个暂时性举措,而非目的。并且要选择合适的奖励,不要只会单纯性的物质奖励,可以是社会性的,比如额外的获得睡前讲故事时间,延长和小朋友们玩耍的时间等。

最重要的是奖励一定不能和收买混淆,孩子看见感兴趣的东西不想走哭闹,妈妈这时说如果你听话和我走就给你买喜欢的玩具,这就是收买,长久下去孩子会向父母提出各种条件交换。

而奖励是妈妈从现在开始当你被一件有趣的事情吸引时,妈妈会提前半个小时告诉你要走了,你有半个小时的缓冲时间,如果你能很友好的和妈妈回家,你可以选择一件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妈妈陪你,这就是奖励和收买的区别,一个是被要挟,一个是自己情愿所做的选择。 

最后任何奖励制度都要在合适的机会退场,毕竟奖励只是某种后天行为养成的暂时性手段并非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