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孩子说谎, 先偷着乐一会, 再说怎么办?
周末带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两个孩子在爬爬垫上玩塑料积木。三岁多的心宝摆好了一个造型,正要给我显摆的时候,不知道小脑瓜怎么想的,狠狠的把积木摔了出去,只听哐啷一声,塑料积木的一角被摔碎了。
我捡起来积木,把摔碎的部分拿给孩子看,本着不吵不骂的心态,告诉孩子:“你看你把积木摔坏了,下次你玩的时候这个就不能玩了。不能再摔了啊。”
我正暗自得意自己是个好妈妈的时候,这家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又把积木扔了出去。我正要怒气冲冲的叫着小家伙的名字质问的时候,小家伙一脸无辜的说:“妈妈,你看,我拿着呢,从我手里自己掉出去了。”一边说一边演示积木如何从手里掉出去的。
并且演示了两遍,我分明看到小家伙手故意一松,积木才掉下去。看着小家伙一脸认真的样子,我是又好气又好笑,妈妈我只好拉低智商配合小家伙的表演。
这是我第一次真切的意识到孩子在说谎,尽管说的这么没有一丁点技术含量,但也是说谎了。
如果说我当时的反应,真的是自己心里暗乐了一会。因为说谎意味着小家伙的思维能力有了质的飞跃,是孩子大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不要小看“撒谎”这个小动作,其实是个复杂的脑力思维过程。首先孩子得明白对方希望自己的行为是什么,自己真正做了什么,然后再用另外一个希望对方认同的版本去解释。这个时候孩子的分辨思维能力要比直接说实话提高了两个段位。
并且还在在撒谎的时候,不亚于一个演员去表演一个角色,要完美诠释出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版本,语气,表情,动作的拿捏,这些小家伙们都在无意识中使用了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
所以,当幼小孩子开始撒谎,妈妈们先不要紧张,可以偷着乐一会。这正说明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是聪明的表现。
当然,也不要一直乐。撒谎在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但完全不值得发扬光大,正确看待,才能有效的对待,将“撒谎”的积极意义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
首先,找出孩子撒谎的原因。年龄小的孩子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并不是有意识的撒谎,而是搞混了自己的记忆,无需过度干预。
如果是有意识的撒谎,一般就是孩子为了避免惩罚,因为不希望面对说实话而带来的后果。这个后果可能是父母的责骂,禁止下一步的行为,剥夺另外的权利等等等等。
我记得我小时候经常会把钢笔弄丢,每一次就跟妈妈说自己忘在学校里面了,内心是害怕妈妈责骂自己。于是就借别人的笔勉强维持了三天就露馅了。
孩子说谎,更多的不在于事情的本身,更在于父母的反应,如果父母能以理解的心态,感受一下孩子在做错事情后的心情,不是先去判定对和错。孩子眼中父母的反应,和父母自认为自己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要严重的多的多。
所以父母不恰当的反应可能会促使孩子变本加厉的说谎,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父母是孩子犯错的一个容器和界限,容许孩子犯错,帮助孩子接受犯错的后果,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说实话的结果并不意味着惩罚和责骂。
其次,对于最天才的模仿者—孩子来说,家长们也要给孩子树立榜样,身教大于言传,你希望孩子是什么样的,首先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
说实话也意味着敢于承担说实话的后果。
一个妈妈说,自己开车带孩子去上辅导班,结果把车开出停车位的时候,不小心剐蹭到别人的车,自己心想别人没看见,就想一脚踩油门离开,假装不知道。结果孩子说,“妈妈,你刚才蹭到别人的车了,你不要留个条吗?”当时时间来不及了,但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只好下车留了自己的电话。事后车主联系,修车赔钱。
这位妈妈说,虽然赔了钱,但是自己心里却为孩子感到骄傲,也庆幸当时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
因此,对于孩子说谎这个事情,不要过于大惊小怪,说谎几乎是人类的天性,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如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引导孩子,这将是父母一直都需要学习的一门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