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件事对孩子影响很大, 容易缺失安全感, 别不信

2018-01-15 12:01:57 缺失,五件,安全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中,安全需求位于第二层次,第一层次为生理需求。也就是说,人来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后,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的满足。

而一个人的安全感的形成,最关键的时期就是4个月到3岁左右,宝宝在4个月的时候,就会认识妈妈和最亲近的人。3岁之前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关键时期,这段时间父母最重要的事,就是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在孩子零到三岁甚至是七岁对于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孩子的未来生活影响很大。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建立和孩子之间的安全依恋呢?

1.孩子在哭得时候有回应。

既然是小孩,不会像大人表达的那样清晰,所以很多时候,孩子只能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孩子的哭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父母一定要及时回应。

小孩子常常会哭,很多父母就会很烦躁,认为自己哭着哭着就好了,大人越哄越哭得厉害,所以很多父母就会置之不理。但是这样的孩子会慢慢变得没有安全感,会觉得父母不信任他。

2.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阻拦。

孩子想说话的时候,一定不要因为各种原因阻挡孩子表达想法的欲望。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在学习和模仿。你会发现,孩子越大的时候,你说话他会很不耐烦,不听你说话。

虽然说人都有反抗情绪,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当他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你也并没有仔细的听着孩子表达自己,反而会很不耐烦地插嘴,阻止孩子表达。

所以,当你仔细的作为他的倾听者,他也会知道自己说话被人聆听,在得到安全感的同时,也会得到尊重。

3.孩子想做的时候,就让他做。

很多家里的家长,尤其是老一辈的家长,无论孩子在做什么,总是害怕孩子受伤害,不让做这个,不让做那个,其实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他是在探索,在发现,在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事物。

更进一步的来说,对于一个小孩子想做的事,有多危险,父母可以陪着孩子一起,作为他的伙伴,给他更多的安全感。

4.不要频繁的更换孩子的监护人和生活环境。

小孩子在熟悉的地方,生活的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很安全,即便是大人也一样。

小孩子即使在不认识人的时候,也会对父母身上尤其是母亲身上的气味尤其熟悉,所以待在母亲的身边孩子会更有安全感。

即使一定要变更监护人,也不要频繁的更换,今天是爷爷奶奶,过几天就是姥姥姥爷,孩子来不及适应,就会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5.在3岁前不要和孩子分房睡觉。

3岁到5岁之间就可以慢慢的开始进行分房睡觉了,但即使是分房睡的时候,也要对于孩子的需求及时回应,做出相应的鼓励。

对于孩子,即使要上班,也要在下班后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做好孩子的倾听者,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变化,时常进行沟通交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