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一 :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
上午第三节课,七(1)班,一堂新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在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之后,在归纳建立的过程时我的思路本来是这样设计的:隋朝的衰败 兵变 唐朝的建立 介绍建立者(李渊、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的统治。
在引导学生归纳到唐朝的建立后介绍建立者,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发言,说“老师,错了,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通过预习我了解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弑兄逼父后登基(玄武门之变),老师,那历史上为什么称其为明君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楞了一下,反应过来,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想第二个问题不是引入下文的最佳途径吗。如果让学生自己摘得“果实”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我当机立断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假装面如难色),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一人带一小组,:人带一小组,第一小组主要结合隋朝的建立归纳唐朝的建立(对比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简单的归纳建立的过程)第二小组结合课文寻找李世民被称为明君呢?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并交流汇报,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最终我们师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
隋朝的衰败 兵变 唐朝的建立 简单介绍建立者(李渊) 玄武门之变 介绍李世民 归纳称为明君的原因(贞观之治) (学生归纳老师总结) 。
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反思这节课总结一下几点:
一: 教师备课时,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的时间,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二:目前的课堂教学,较少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初一,初二年级历史课不受重视。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忽视。(不管问题是否有意)有些甚至不让学生发言。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二 :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40
三 :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40
四 :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唐太宗
一、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和广大历史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主题
历史学科涉及内容广博,涵盖古今中外。要学好历史,单靠每节历史课上的45分钟,单靠薄薄的几本历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之外,教材之外,有更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如何引领学生走向这片广阔的天地,方法有很多。辩论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我在讲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有关汉朝的历史后,我计划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评价汉武帝,于是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先通过网络、图书等各种途径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好地评价。
三、案例描述
课堂上,我首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做了指导: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特点、活动,要辨证、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尤其着重评价该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史论结合最好,不要空发议论。由于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纷纷举手,一个个跃跃欲试。
生1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勇猛强悍,机智聪明,重情重义是一代明君,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他重在选贤任能,喜看天下英雄尽入其彀中。同时,他用人又不求全责备,所以臣下能够心情舒畅,像“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的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的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的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的魏徵、“激浊扬清,嫉恶好善”的王珪等均能各尽所能。特别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前者善谋,后者能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报国,世称“贤相”,被并称为“房谋杜断”。
师:这个同学对唐太宗做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同时还对他知人善任和重视纳谏这点进行了说明。谁还能对他的其他措施作更具体的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生2: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的首长并列为宰相,三省各有职掌,贞观时期,还增加了宰相 人数,这样既避免了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
生3:唐太宗在位时居安思危,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首要原因。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亡的过程,这对他继位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继位后,时刻以隋亡为戒,经常与大臣们商讨历代王朝盛衰和治国的有关方针政策。他对君民之间的关系认识非常深刻,他引用古人的话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常常居安思危,用隋覆舟的例子来警惕自己,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务求处置允当。
生4:唐太宗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实行均田制,重视经济发展,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
生5:唐太宗注意执法,他强调法律不是他一个人的法律,是天下所有老百姓的法律,要臣下按法律办事,魏征反对“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受到他的赞许。他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制定《唐律》,慎用刑法,这对安定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
生6:他完善科举制度,扩充了国学的规模,建学舍1200间,增加学员。各地学生相率来京师,高丽,百济,新罗以及吐蕃等地也派贵族子弟来入国学。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扩大了统治的基础。!生7: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华夷如一的治国策略,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师:刚才几位同学对汉武帝功绩的评价很是到位。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仅要看他对历史的贡献,还应该看到他的不足以及一些政策带来的不良影响。下面请同学们就此谈谈。 生7: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和弟弟,夺位登基。
生8:唐太宗晚年骄奢,647年,唐太宗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
生9:他晚年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因要大量造船,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师:以上同学们对唐高宗的不足做了较为具体的评价。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总的来说,唐太宗实行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既维护了统治,又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四、案例评析
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之广,学习热情之高,是我所始料未及的。(1)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关于唐太宗的有关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唐太宗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唐太宗的印象比教师直接主动讲授给他们听要深刻得多。(2)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看法有分歧,看待历史事件意见不统一时,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展开一场场辩论,不仅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深化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开创历史教学的良好局面。
(3)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引导者,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本性,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收集查询历史资料,弄清历史史实,并能简洁明了地将自己所掌握历史知识传递其他学生,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兴趣和各种能力。(4)要上好这么一节课,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备课,这都是应该的;但由于受时间、条件的限制,学生是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准备这么充分,而且把大量时间都花在资料的收集上。
五 :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袁店初级中学 徐福年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