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会“偷东西”了, 不妨可以试试这种办法, 或许更有效

2018-01-26 20:00:07 偷东西,或许,不妨

我朋友有个3岁多的儿子,一天放学回家后,在自己的房间里面玩手机,他妈妈表示很诧异,马上问孩子,这个手机是哪里来的?孩子:“老师送给我的!”她一听就感觉很不对劲,怎么可能老师会无缘无故送孩子手机,她马上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她抢过孩子手上的手机,发现没有电了,就拿出家里的数据线来充电,打开手机以后,发现有几十通电话。朋友马上回过去,发现这个人就是老师,老师发现自己的手机没了以后,一开始借了同事的手机拨打自己的号码,回到家以后又用丈夫的手机拨打。

第二天,她马上领着孩子给老师归还手机,并且还给老师带了礼物。老师只是说:“孩子偷东西,我就原谅他了,要是其他人就难说了。”我觉得这是老师在责怪朋友管教无方,但是这种事情管教起来也比较难,因为孩子的心中没有“偷”和“拿”的概念。更何况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惯了,总是认为喜欢的东西就要得到,所以,他们就会去拿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这个东西是不是自己的。

孩子没有偷的概念,但是也知道这种做法不会被他人肯定,也会遮遮掩掩的不想要被别人知道。孩子在5岁的时候才处于前道德阶段,孩子们“自我为中心”思维是最大的特征;6~8岁的时候才处于自律道德阶段,会服从于权威,是道德感情搭建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候的孩子,他们喜欢看到的东西就要拿,如果别人不给,他或许就会动手抢。即是是在商城里面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有可能会直接踹到兜里。

我们要让这些孩子知道,要先问再拿,而且还要给孩子建立一定的“物权意识,”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够拿,我们的东西也不能轻易被别人拿走。如果你想要别人手里的玩具,需要先征求别人的同意,如果别人不同意的话,我们再喜欢也不能够拿。别人想要我们的东西,我们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现在需不需要这个东西,然后就要考虑别人会不会归还。

在美国的有一个小男孩教爱卡森,在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他偷偷把圣诞树上的圣诞老人玩偶偷回家,妈妈在发现以后,陪同儿子归还,小男孩还自告奋勇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胶水。商场负责人知道以后,表扬了这个小男孩,并且邀请他们参加圣诞晚会。这种教育真有意义,希望我们家长们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模仿一下哦。

当发现孩子偷窃的时候,充满爱意的关怀比谴责打骂更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