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补钙时不注意这些, 小心等于白补!

2018-01-28 18:18:53 白补,等于,补钙

很多妈妈为了孩子不缺钙,会用各种方式帮孩子补钙,但是如果补钙不采用科学的方法,不仅补不了钙还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哦!

通过以下症状,判断孩子是不是缺钙:

1、情绪不稳定,常常显得烦躁不安,甚至不明原因地哭泣,不易入睡,就算入睡了也容易惊醒,啼哭不止。

2、多汗,与温度无关,即使天气不是很热,也容易出汗。尤其是入睡后头部出汗,使小儿头颅不断磨擦枕头,颅后可见枕秃圈。

3、比同龄孩子更晚出牙,1岁以后的小儿表现为出牙晚,有的小儿1岁半时仍未出牙,前囱门闭合延迟,常在1岁半后仍不闭合。

4、精神烦躁,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有时家长发现小儿不如以往活泼。

5、1岁以后小儿学走路,如果缺钙,可使骨质软化,站立时身体重量使下肢弯曲,有的表现为"X"形腿,有的表现为"O"形腿,并且容易发生骨折。

6、表情少、神情呆滞,动作和语言都比同阶段的孩子落后。

7、厌食、偏食也与缺钙有关,人体钙元素摄入不足,易导致食欲不振、智力低下、免疫功能下降。

8、常出湿疹,常见于头顶、颜面、耳后,伴有哭闹不安,枕后及背部多流汗。

9、前额高突,形成方颅,或常有串珠肋,各个肋骨的软骨增生连起似串珠样,常压迫肺脏,使宝宝通气不畅,容易患气管炎、肺炎。小儿缺钙严重时,肌肉肌腱均松弛,如果腹壁肌肉、肠壁肌肉松弛,可引起肠腔内积气而形成腹部膨大如蛙腹状。如果是脊柱的肌腱松弛,可出现驼背。

PS:同时出现以上多种症状,则有缺钙可能性,建议及时就医,检测是否缺钙。

宝宝补钙要注意这些方面:

1、宝宝补钙,食补益于药补

在日常生活中,钙的主要来源还是通过食补,即多摄取富含钙的食物。含钙丰富的食物包括乳类、蛋类、豆类、海产品等。例如每100g食物中的钙元素含量为:纯牛奶110 mg,鸡蛋黄112 mg,黄豆191 mg,豆腐 164mg,黑木耳 247mg,紫菜 264mg,海带 348mg,黑芝麻 780mg,奶酪799mg,虾皮 991mg。

2、鱼肝油和钙不一定要同时服用

一般鱼肝油可以在吃饭时服用,钙制剂一般在临睡前服用,也可在午餐和晚餐之间服用,以减少食物中影响钙吸收的因素。

3、不要随意购买钙制品

因为有些钙制品含钙量很低,如葡萄糖酸钙;有的含重金属较多一些,如海洋牡蛎壳锻制的产品;有的对胃刺激性大一点,如碳酸钙。如果宝贝缺钙,则应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钙剂。如果宝贝经检测不缺钙,并且每天都能通过饮食摄入足量的钙,则无需长期服用钙剂。

4、抑制钙吸收的因素

草酸和植酸食物的影响

日常饮食中含草酸或植酸过多时,不仅食品本身所含钙不易被吸收,而且还会影响其他食品中钙的吸收,膳食中的草酸盐和植酸盐容易和人体钙结合,形成难吸收的草酸钙、植酸钙,从而降低钙的吸收率。

含草酸较多的蔬菜有菠菜、竹笋、茭白等,植酸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根干和茎中,其中以豆科植物的种子、谷物的麸皮和胚芽中含量最高。因此在烹调这些蔬菜之前,可先将这些菜在沸水中烫一下,可去除其中的草酸和植酸。

膳食纤维的影响

膳食纤维会干扰钙的吸收,因此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不要过多给孩子粗粮类纤维过高的食物,每周一到两餐即可。

钙磷比例

长期钙磷比例不适宜也阻碍钙的吸收率。在中国,膳食中钙磷比例为1:1.5,长期摄入过多的磷,会影响钙的吸收率。对于婴儿阶段,最理想的钙磷比例是1.5:1。如果宝宝是人工喂养的,那么一定要看清楚奶粉成分表中钙磷的比例。

脂肪、蛋白质进食过多

脂肪进食过多时,消化后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在肠道来不及吸收,也容易与钙结合而随粪便排出,使钙的吸收减少。蛋白质摄入过多时,会增加尿中钙的排出量。

5、补钙过多

每个孩子缺钙的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补钙多少也不同。补钙过多可使婴儿囟门过早闭合,有可能限制脑发育。骨骼过早钙化、闭合也会影响骨发育,影响宝贝的身高。此外,骨中钙的成分过多,会使骨骼变脆易折,还会使宝贝食欲不振,影响肠道对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便秘及缺磷。因此,钙虽然是宝贝成长必需的元素之一,但也不是补得越多越好。

6、必须吃钙剂才能补钙?

补钙可以通过食补与药补两种方式实现。一般情况下,如果经检测宝贝不缺钙,可以通过食补来维持体内钙的平衡。如果缺钙可通过调整饮食,并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钙剂与VD补钙。

7、身体出现哪些情况时需要慎重补钙

如果宝贝骨骼线过早闭合,不长个儿,则可能是体内钙沉积过多,不能再给宝贝补钙。此外,过量服用钙制剂,会抑制人体对锌元素的吸收。因此有缺锌症状的宝贝应慎重服用钙剂,宜以食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