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千山万水的跋涉,取回的真经叫坚持!

2019-02-21 08:04:22 取回,千山万水,真经

《西游记》是中国传统小说的四大名著之首,人们印象中的取经人是师徒四人,白面的唐僧,雷公嘴的孙悟空,肥头大耳的猪八戒,面目凶狠的沙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了正果。但是小说永远小说,现实中的磨难远比小说中来的困苦,师徒四人变成了一个人,奉旨取经变成了偷渡,但是玄奘为了心中的理想,毅然而然的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的西行开始了,一开始的路程虽然难走,但是在国内还是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他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到达了经玉门关。出了玉门关的玄奘,他迎来了西行的第一次考验——八百里沙漠。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在这八百里沙漠中,劳累,困乏,干咳,饥饿,一次次的生死考验折磨着玄奘。前路漫漫,没有尽头的沙漠,玄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去,如果回头,不久就能回到家乡,这好像不是什么难选的的题,毕竟活着是生命的最基本追求。可是玄奘没有,他没有回头,没有放弃前进。在这绝望的时刻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玄奘法师立下了 :“宁可西行一步死,决不东归半步生”的决心。凭借着这股毅力,他冲出了无人沙漠。

走出八百里死亡沙漠,就走出了唐帝国的势力范围,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玄奘的学识与西行的毅力打动了高昌王,麴文泰与玄奘结拜为了兄弟,没错就他是西游记中的“太宗皇帝”的原型。得到高昌王帮助的玄奘继续西行,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行程13800余里。这13800余里经过的磨难何止九九八十一,但是再多的磨难也没有一个人孤独的前行痛苦。

在湿弥罗国玄奘学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大乘佛法,十几年间玄奘如饥似渴的学习着佛法,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42岁,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是即佛法之大成了。戒日王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与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

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前后十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玄奘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前人所不敢想象的伟业,对后世的影响意义深远,他在路上战胜了自我,战胜了自然,不仅仅带来了佛经,更是为后世指明了一条道路——一条名为坚持的道路。佛经是用文字记载的,没有文字的记载,再伟大的经典也会被人遗忘。但是玄奘西行确实用精神所书写的,两次长征的距离,取回的不是真经,而是坚持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