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中世纪的欧洲,和伊斯兰世界的交流碰撞出新的文明

2019-02-14 15:04:21 伊斯兰,中世纪,碰撞

哈喽大家好,小编今天给大家讲讲欧洲在中世纪时期吸收的伊斯兰世界的文化。源自阿拉伯的知识中,新的数字体系和小数点的用法(都起源于印度)也许是最重要的;只要尝试一下罗马数字,就很容易体会到阿拉伯数字简化计算的巨大功效。从伊斯兰世界传入西方的观测类科学中,除天文学以外,最重要的是医学。在亚里士多德、加伦和希波克拉底的医学著作之外阿拉伯医师积累起来的海量治疗学、解剖学和药理学知识也通过医学资料和导师为欧洲临床实践带来极大帮助。阿拉伯科学和知识负有盛名,使人们更易于接受其略显危险和颠覆性的观念。阿拉伯哲学和神学也开始在西方得到研究。

最后,就连欧洲艺术似乎也受伊斯兰文明影响,使绘画改头换面的透视法据说是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在13世纪的发明。而反过来,阿拉伯人从欧洲获得的技术只有火炮这一种。伊斯兰文明使中世纪欧洲获益良多,没有其他同时代的文明可以相比。不管其异域风情和夸张的叙述有多么引人入胜,马可波罗或云游中亚的托钵传教士的游记几乎都没有给西方带来多少改变。甚至到公元1500年,欧洲与世界其余地区的货品交换量依然微乎其微。在技术方面,可以肯定欧洲确实受惠于远东的只有丝绸制造艺术(通过东罗马帝国传入)和造纸术。虽然后者是中国在公元2世纪的发明,但直到13世纪才传到欧洲,传播者还是西班牙的阿拉伯人。

也没有什么源自近东的概念进入欧洲,除非是印度数学这类经阿拉伯人进一步提炼后的学科。考虑到伊斯兰文明的渗透力,其原因更可能单纯是中国和印度离得太远,而不是伊斯兰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欧洲和东方之间的壁垒,将两者隔离开来。毕竟,在公元元年之前的古代,沟通往来并不比中世纪更困难,而东方世界同样几乎无法企及古典文明和基督教的重新整合,在时隔千年之后回答了德尔图良的雅典该如何面对耶路撒冷的戏谑之问,虽然这疑问只是在阿奎那等人的著述中得到展现。中世纪最高艺术杰作之一(有人认为可以把“之一”两字去掉)是但丁的《神曲》。

在这部作品中,已经能看出让基督教文明世界与其前身重修旧好的重要意义。但丁描述了他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旅程,这三者构成了基督教信仰中的宇宙。但他的向导却非基督徒,而是异教徒一—古典时代的诗人维吉尔。这一角色并非单纯的摆设;维吉尔是通往真理的向导和权威,在基督降临之前预言了他的到来。这位罗马诗人已成为先知式的人物,和《旧约》中的先知们同列。虽然欧洲与古代存在联系的概念从不至于完全消失(例如热衷于此的编年史家将法兰克人或不列颠人称为特洛伊人的后代),可但丁的观点中有某种划时代的成分。基督教文明对古典世界的接纳纵然被陈杂万象的学术元素所包围,却使一种变化成为可能,即14至16世纪间人文主义文学的复兴。

在人们眼中,这一变化通常显得比实际更为激进。拉丁文长期把持着这一复兴运动的主导地位,直到公元1497年才出现第一本印刷版的希腊语法书。鹿特丹的伊拉斯谟是那段文化史进程中的代表性标志,在某一时期以修士的身份著称,后来则被视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古典学术拥护者。他与大部分最杰出的人文主义学家都有书信往来。但他依然将自己的古典学造诣视为迈入《圣经》研究最高阶段的敲门砖,其最重要的著述是对希腊文《新约》的编订。这一《圣经》善本的付梓成册着实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但伊拉斯谟并无意推翻宗教秩序,不管他如何揶揄和讽刺不可一世的教士,也无论他的著述和书信激发了多少独立的思想。其思想根基来自15世纪低地国家兴起的密宗虔诚运动,名为现代灵修运动,而非古代的异教信仰。

一些人开始研习古典作家的著述成果,为了明确指代古典异教思想,发明了“中世纪”的概念,以凸显他们给人的耳目一新之感。而他们自身则被后世视为让一份失落的传统得以“重生”的人,是古典思想的“文艺复兴”者。但塑造出这批人的文化基础,是基督教文明自12世纪以来的巨大变化所建立的。如果我们谨记使用该词对语境有一定限制,那么采用“文艺复兴”的说法或有帮助,但如果以此指代一场与中世纪基督教文明决裂的文化转型,则是历史之谬误。文艺复兴现在是、过去也是一种子虚乌有但有所裨益的幻想,是那种可以帮助人类明确自我定位从而更有效地行动的概念之一。无论文艺复兴是什么,欧洲历史中不存在将之与中世纪割裂的分明界限不管我们如何对中世纪加以定义。

但有一种转变几乎随处可见,那就是重视对象的变化。在当代与过去的关系中特别明显。13世纪的人和16世纪时一样,以所处时代的风貌来描绘古代的伟人。亚历山大大帝一度形同中世纪国王;后来,莎士比亚剧中的凯撒穿的是紧身上衣和紧身裤,而非托加袍换言之,人们对这两段过往的年代不具备真正的历史观,也没有意识到,不管是人还是物,过去和现在都大有不同。各位读者朋友,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

以上素材来自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