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定下祖训,为何赵构还敢杀陈东,从此宋朝制度发生重大改变

2019-01-21 21:05:23 陈东,祖训,赵构

相对于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宋朝可谓是中国文人发展史上的一段黄金时期。赵匡胤开创的大宋王朝不仅在经济上延续了唐王朝的辉煌,同时赵匡胤设立了一个极其特殊的制度,那就是同样级别的官员文臣一般比武将要高半级。所以这么来看,宋朝的政治环境也相对来说比较宽松。不仅如此,赵匡胤更是在祖训上面写下士大夫以及上书言事者不可杀。从这里就能看出赵匡胤当时对于文臣的重视程度是有多么的高。但是他的后人偏偏有人不信邪,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杀了一个叫做陈东的太学生领袖。这又是为什么呢?

纵观北宋167年历史,前后在任的九位皇帝对待文臣的态度大多都很不错。客观的来说,他们基本上都遵守了赵匡胤留下来的祖训,就是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不可杀,即便对这些人恨得咬牙切齿,但他们大多也只是把这些文臣进行流放。这就很好地体现了当权者对于国家的治理思想,那就是能在马背上得天下,并不能在马背上治理天下。不仅如此,宋朝的统治者更是拓宽了科举制度的门槛,让更多的文人有机会能够考取功名。所以在北宋的统治期间,考取状元要远远比凯旋而归的将军更加荣耀。

因为宋朝的制度是重文轻武,从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后,开国宰相赵普就曾经提出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赵匡胤更是定下了宰相必须是读书人的基调。从而能够看出当时国家对于读书人是有多么的重视。为了鼓励国家的文化发展在首都开封,不仅设有国子学,同时还设有太学等高等学府。而太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人数最多之时更是达到了4000多人。到了崇宁三年,当时的皇帝宋徽宗更是下诏取消科举,而让太学成为了进入仕途的唯一通道,这样太学的发展也达到了巅峰状态。而这个陈东就恰恰是太学里面的领袖,从这里就能看出陈东当时的影响力是有多么的大。

那么赵构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偏偏杀了这个叫做陈东的太学生领袖。其实原因也十分分的简单。那就是陈东所言之事,已经威胁到南宋皇权的统治。具体原因就要说到靖康之变前后的事情发展。公元1126年和1127年,金兵前后两次围困北宋的首都开封。当时的徽钦二帝并没有坚决的抵抗之心,虽然多次起用李纲,但是很快又罢免了。这就导致了北宋在战略上的不利局面,以致最后北宋惨遭灭亡。而陈东确定太学生,发动了大规模的请愿活动,他们多次上书当时的皇帝,要求启用李纲坚决抵抗金兵的入侵,同时除掉蔡京等六人来保证国家的安全。可是并没有太多的效果。

后来赵构南逃到了长江以南地区,自己当了皇帝,为了保住自己皇位,所以再次启用李纲。但是赵构此时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要抗金,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皇位能够坐稳了。所以当照顾发现自己还未稳固之后,很快再次罢免李纲,而启用了像黄潜善,王伯言等一批小人,这再次赢得了陈东等人的不满。他们再一次上书给当时的皇帝赵构没有想到这次却引来了杀身之祸,经王伯炎,黄潜善等人的密谋,陈东等爱国主义领袖被杀于集市。

客观来说,赵构杀了陈东等人之后感觉到很后悔,所以在陈东死后两年并为他们平反。赵构追认陈东为朝奉郎秘阁修撰。不得不说赵构这么做还是有点敬畏当时赵匡胤定下的祖训,因为杀了读书人是要背很大的历史骂名,所以他将一切的责任推给汪伯彦等人。不仅如此,他还曾经下过罪己诏来表达自己的悔过之心,但是他究竟怎么想,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但是需要说明的一点,自从赵构开了这个先例,南宋以后的对于文人的态度也就越来越紧张。统治者面对敢于上书言事者就没有那么多的考虑了。韩侂胄、丁大全与贾似道等一批南宋重臣因此受到牢狱之灾。到了后来,即使是普通的太学生如果和宋朝皇帝对讥也不会有一个好下场。南宋统治下下政治环境也如果疆土一样,政治环境也远不如以前宽松。这样情况也深刻影响后来元王朝。

纵观陈东所领导的在靖康之变前后的请愿运动,客观的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爱国运动。历史上给了他们极高的评价。为了让国家的统治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陈东他们首先提出除掉当时危害国家安全的六个人,不仅如此,为了保证能够解除当时金兵围困北宋首都的危险,他们大力建议启用当时的主战派李刚。从而可以看出陈东他们等人一心为国,从来不顾及个人的生死。这种只考虑国家是否安全,而从来不担心个人安危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