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借国宝”是博物馆之间合作交流的正常生态,但有195件中国文物确实被禁止出境展览
国家文物局在2002年、2012年和2013年共计发布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计195件(组)。
这些文物被大众称为国宝,而实际上它们所代表和承载的内容比国宝更多,是一条我们回溯中国历史的脉络。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通过这件器物我们可以回溯二三十年代中国仰韶文化考古的历程,去回溯中国早期群星璀璨文化的发展历程。
1、陶缸是中国现有已知最早的成熟的绘画作品;
2、陶缸是河南(中原)仰韶文化的代表;
3、陶缸是早期考古的代表作。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首先发现秦王寨,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四处仰韶文化之一。以煤山文化为参考的周边诸多早期遗址极有可能构成早期中国人首都圈和核心居住区;
4、器物上的石斧图腾并不是典型的仰韶斧头造型,更像是江汉平原的斧头造型。这有可能是中原文化与江汉文化剧烈冲突的战利品或进献品。
国之重器,独一无二的后母戊鼎!其出土地已修建“殷墟王陵遗址”供人们参观访问。
大盂鼎。海内三鼎,也称海内三宝,为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
凤冠是在195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中极少有的明代作品。倘若书写中国通史,这件器物是明代各种生活艺术之最大集成,也因其主人孝端皇后生前无子而引发“国本”之争,导致万历朝成为明朝历史上由治转乱的转折期。
晋侯稣钟,被盗流失境外追回和考古发掘出土配合的经典。其铭文记载了在西周晚期某王三十三年,晋侯苏奉王命讨伐山东的夙夷,折首执讯,大获全胜,周王劳师,并两次嘉奖赏赐晋侯的史实。
铭文除记载了这次重要的史书无载的战争之外,还为我们留下了两项难得的记录:
一是记录了“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方死霸”五个记时词语。在一件器上有这么完整的时间记录,前所未有,是我们探讨西周历法的重要材料。
二是全篇铭文用硬度超过青铜的利器刻出,且笔划流畅规正,为我们研究西周晚期的冶金工艺提供了一个新的材料。
1992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并购得晋侯稣钟其中的14件,后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此套编钟的另外2枚。晋侯稣钟不仅仅是追回文物的象征,编钟本身也见证了编钟从商铙向甬钟的革命(PS:宝鸡市南郊竹园沟西周鱼伯各墓的3件编钟被看作是目前年代最早的一组西周编钟)。晋侯稣钟对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历史研究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它纠正了以前所谓的厉王在位二十三年的谬传,使厉王在位三十七年的记载得到了确证。铭文还证明史记有关西周晋世家排列的定位有问题:晋侯稣不在宣王而在厉王时。
大克鼎,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海内三鼎之一。2004年2月28日,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曾举办大盂鼎和大克鼎的联合展出,以纪念两座大鼎曾经的主人,捐赠人潘达于100岁华诞。
著名的水晶杯,“穿越”文物代表作。
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是最难见到原件的禁出文物之一。这组文物是北朝文物中难得的精品,无论绘画还是书法都是可以进入艺术史的标准参考。配图为大同市博物馆展出复制品。
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曾侯乙编钟,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代表了目前已知的公元前5世纪中国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且编钟最大的一件都已是目前我国已出土编钟中的最大者。编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加上钟架簴梁(横梁)、编悬配件上的铭文、磬铭文、磬盒铭文,是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音乐“金声玉振”就是由曾侯乙编钟与新制玉磬声音交融产生。
禁出文物中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代表,从罗马帝国输入的进口玻璃产品孤例,鸭形玻璃注。辽宁博物馆“古代辽宁”常设展品。
我们不能用今日已知的中原文明去解读未知的古蜀文明,文明的传递有循序渐进式的,也有断崖式的,这是我见到这些三星堆文物所能想到的。青铜神树最真实的意义,恐怕除了古蜀人自己,无人知晓。
由郭沫若先生命名的铜奔马可能是中国博物馆中最难见到原件的文物之一,与之相反,它也可能是大众最熟悉的中国文物之一。1983年10月它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名气越大,争议越多,它为何“马”,所踏何物,其墓主人的所属朝代和姓名,至今都还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故宫展出的十块石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关于石鼓文的确切年代,几千年来学者讨论不断,提出各种看法,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被大家都赞同的确定的结论。
昭陵六骏是唐代大型雕塑艺术的精品,也是国内最受民众关注的国宝之一。它们身上承载了极多的历史信息。单从文物本身来说,其勾勒出的马种原型,也反映了1000多年前北方草原民族和外来文明与中原文明的融合交流。
北宋刻本《范仲淹文集》(30卷)是现存最早的范集传本,也是宋版书之典范。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抒发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为历代传诵。
“清华简”属战国中期楚墓出土文物,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总字数近6万字,以经、史类经典为主。由于其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到“焚书坑儒”的冲击,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先秦古籍的原貌。包括《金縢》在内的这批竹简几乎从未展过。
图文综合自网络
编辑: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