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秦联合,秦却半道高喊委屈,齐应照单全收?

2019-01-17 17:55:28 照单全收,齐应,半道

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弱国无外交,人亦是如此。战国时期,虽然是大争之世,各路诸侯也同样需要发展。有时相争,有时也合作。

齐国与秦国虽然都是强国,也有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强强联手,共创辉煌,虽说只是秦国与齐国的文化交流,可是如果没有背后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依靠,这盟约可以稳定平等的实施?我看未必。

秦国虽然强大,名医甚多,可是名士匮乏;齐国虽为山东六国之首,虽然有稷下学宫,名师辈出,但是对于名医,却是甚是稀少。如此,秦王与齐王都有意合作互助,但是心里也很是忌惮。

但是也不能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弱项,以防对方伺机而动。本身是一件好事,来来回回书信传递,秦王想在自己的国家举行盟约仪式,而齐国还想在齐国的地界办理。

虽说只是两个国家的事情,但是却被燕、赵、魏、韩、楚所关注,因为一方面如此盛世,每个人心里都痒痒,都想看看;再有就是谁都

怕,这要是万一不成,两国开战,这他们也必定会受到波及。最后敲定在魏国的大梁,在魏王的主持下完成签约仪式。

天公作美,这天正是艳阳高照,百花绽放开春的好日子,不一会儿秦王和齐王都到了,都穿戴着各国的标志性的服装,走进了大殿。

经过历时一个月的商议,秦国每年出五位名医,来齐国的稷下学宫授课三个月,齐国稷下学宫的名士也出五名,同样在秦境,讲学三个月。在这个期间,对方必须要保证其安全。

如果做不到,不仅盟约立即停止,贵国不仅要赔偿个人的一应损失,还有赔付秦国两倍的违约金。贵国的人才,不允返回,并且要每年持续为秦国输送五名稷下学宫顶尖人才。

在双方确认盟书与商讨的内容一致,都满意的盖印。如此,强强联合,学术交流这件事,终于落地。秦王与齐王脸上紧绷的肌肉都松弛了好多,也都松了一口气。

作为燕国的使臣,苏秦是没有权利进入到会场内的。苏秦也很高兴这件事终于落成,也夹杂着一丝丝的担忧,虎狼一般的国家,军事力量强大,但是人才匮乏,到时候真的能放那些名士回齐么?

果然,三个月过后,秦国没有按照盟约,让齐国名士反国。理由是在齐国讲学的名医中,有位年事已高,舟车劳顿,引发旧疾而猝死。

从不吃亏的秦国,这下不干了。秦国的使臣,来到齐国,气势汹汹的来讨责。

齐王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尽快去慰问了来齐的名医,并郑重承诺,定会厚葬。与此同时,也吩咐手下的官员,尽快查出那位名医的死因,尤其在秦国使臣来之前,要把一应事务处理妥当。

“拜见齐王,齐王万福”带着怒气的使臣,稍微做了一下揖,便质问:“请问,我秦国的名医,死在齐国,大王您打算怎么办?”

这齐王也是眉头紧锁,不知道该怎么办,没想到秦国的使臣来这么快,情急之下,便应对:“我齐国向来尊敬名士,我定会厚葬那位名医,你放心,只要是我齐国的责任,我定会给贵国一个满意的交代,我还期待着与贵国长久的合作。”

“长久的合作?大王您还是想想眼前的事情如何解决吧?”

“好吧,待我查出那位名医的真正死因,我定会妥善安置,一应赔款我也会备上,如果不是我方的责任,那我只能给那位名医以厚葬。”

“贵国的医术,真是让人汗颜,如若不然也不会要我秦国的名医,对吧?”

听完这话,气的齐王吹胡子瞪眼:“你......”

“好了,我随行带了一位,让他陪同您齐国的名医,一起检查吧,省的有什么错漏处,还得麻烦的再检查一遍”秦使虽然说的很不客气,但是也是自己理亏在先,就算不高兴也得忍着,再说秦国国力强,也不能得罪啊!

不一会儿,看着检查的结果,顿时松了一口气,又拿出大国优雅的姿态:“贵使稍安勿躁,是本身的旧疾,再加上这些天舟车劳顿,水土不服的......”

这时,秦国的名医检查出来的,也是这么个结果。说到这儿,秦使的脸色发青,心里发慌,同时想起临走前,秦王的交代,务必想尽一切办法,把吴老的死因归结为齐方的原因。

沉默了一会儿,心虚的说:“贵国的医术真是够呛,难道不知道是因为饮食中带有发物,导致过敏,老先生本已年事已高,更因此诱发旧疾而亡么?所以,贵国要负主要责任。”

“.......”

齐王的脑线突然被秦国不讲理的阵仗整断了,见过不讲理的,还有这么不讲理的。我怎么知道他有旧疾不能吃鱼啊?寡人只是一个欢迎宴,给自己种下了祸根,难得的虎狼之国,真是名不虚传。

但是如果当堂因为这个事情,跟秦国的使臣红了脸,就等于得罪了秦国,得不偿失啊!可是如此不平等,我作为山东六国之首,着实是没有颜面,受此大辱,真是难消我心头之恨。

看着已经眼睛冒火的齐王,秦使心里也犯嘀咕,如果齐王真的豁出去,把我推出去斩首,借此和秦国开战,以齐国的实力也并不难办到。

想到这儿,手心直冒冷汗,搞的拿手仗的手,冷不丁的滑了一下,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别人没注意到,自己把自己猛地吓了一跳,心刚稳住,又接着被手仗的力量压了一下,倒退了几步,脸色都快赶上生铁的颜色了,尽管如此,还是镇定的站在那里。

片刻,齐王给双方一个台阶:“如此,我和大臣们商议一下,定给秦国一个满意的交代。”如此,他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再站在这里,恐怕连自己都觉着尴尬不合适。

忽然听到殿外:“报......燕国特使觐见”

正烦心的,可是又不能失了友邻之礼,无奈:“宣”

来了头也没抬,没好气:“先生何来?”“启禀我王,苏秦此来,为六国合纵。”

齐王一听苏秦,听说过大名,不怎么样,靠嘴舌获利之辈,恐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

“哦,我齐国,乃身居山东六国之首,为何要参加如此之中?”

“我王容禀,大王此言缪矣。”“为何?”

“这次与秦国学术交流的事情,虽然苏秦作为一个外臣,不明白这其中各个细节,想必结果是既不公平,又倍受强辱之感吧。”

齐王虽然瞧不上苏秦,但是他说的话确实已经深入到齐王的心里。

此时的齐王,认同感满满:“是啊,这次的事情确实棘手,但却无可奈何。列位,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尽管说来,尽快解决这件事情!”

突然一个少将模样的提出:“启禀我王,我齐国的国力,好像不比他秦国差吧,为什么要这么忍辱呢?”

是啊,这样的国家,是应该给年少英姿的少将这样的自信,凭着齐国的富庶和实力,如何做不到,可是真的做到了,会不会损失太大了呢?

“这位将军说的很有道理,是啊,本是学术交流是有利于两国的好事,弄到现在,还真是尴尬啊!”

“是啊,要不为了减少损失,忍气吞声算了。”另一位亲秦的大臣说到。

“你这个和卖国有什么区别?如果这次低头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么?也就是说,我齐国的稷下学宫,以后就是给他秦国人才输送基

地,你知道么?”那个年少勃发的少将,质问道。

“先生以为呢?”齐王平和的问道。虽然心里已经是波涛汹涌了。

“苏秦还是倾向于少将军的看法,但也不完全的同意。”

齐王和少将同时都带着疑问的眼神看向他,苏秦接着说:“开战之前,分析敌我双方的各方面条件,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除了第五项,如果我们拒绝了秦国的无理要求,那么可以肯定的是,秦国定然会以这个借口对齐国不利。虽说齐国东有狼牙山,

西有清河,北有渤海,南有泰山。

战士士气高涨,武器精良,粮草堆积如山,但是还有一项战略要素,就是人。秦是虎狼之师,士兵的战斗素养,

必然能不能小觑。就算凭借着天险而胜利,也会受很大的损失。”

“先生说的是。”

“那如果重要经商要道被围了呢?阻碍了商业流通,会对齐国的损失会小么?”

商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旦遭受损失,那将会大伤元气。不仅是齐王,少将,还是亲秦派的老部族,都很迫切的看着苏秦。

“先生可否细说合纵?”少将作揖请教。

“合纵,是把除了秦国以外的六个国家,全部联合起来,一起攻打秦国。先不说攻打,就说把赵、魏、韩、楚联合起来,

那是不是意味着把秦国完完全全的挡在了中原之外,即便是虎狼之国又能如何呢?”

“那如果拒绝了,还没等到合纵盟成,秦国就攻打过来怎么办?”亲秦派的大臣,眼睛闪着胜利的眼神,蔑视的问。那股劲儿,好像

终于找到了,可以反对苏秦说法的胜利果实一般,这阵仗,可着实不易啊!

“这个可以放宽心,有天险和遥远的路程在,一时半会儿还来不了的呢,不过以秦国的虎狼之心,不管是对这次的事情,还是将来,齐

秦必有一战,如此大争之世,秦国会容得下齐国么?

不应总是享受大国的富庶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更应该未雨绸缪才是啊!”

众人听得都连连点头,齐王也决定明日拒绝秦的无理要求,从现在开始备战,我齐国也不差,你秦国又能奈我何?

“先生说的甚是有道理,既然先生如此精通这些,我想聘先生为相,助寡人为我大齐万民谋福,可好?”

苏秦犹豫了下:“好吧。”

随即,第二天,听说秦使杵着那根使者之棒,气呼呼的离开了齐王的大殿。

当身处黑暗,你选择寻找光源,还是点亮自己?

接着,苏秦的下一站,楚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