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为何多用一字单名,缘于人们都想当良民,用双名的会很惨

2019-01-21 10:55:01 双名,单名,良民

喜欢三国史的朋友们,在翻阅那长达300多年的东汉、三国历史时,会发现这样一个惊人的“巧合”:这一历史时期的人物,绝大部分人都是取的单名。除了极少数人不是单名,如特立独行的隐士如庞德公,和叫惯了乳名的如刘盆子,其它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几乎找不到名字为双字或多字的。

这种现象真的是巧合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这个问题得从王莽改制说起。

话说西汉的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因为皇位搞到手上不是很光彩,就老想着粉饰一番,以确保他的统治地位和强调政权的合法性。于是王莽化身为“改革家”,大搞变革,强推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几乎无孔不入,这其中也自然少不了人名。

说到改名,就不得不提,在这一系列“托古改制”的改革中,王莽对“名”还特别的重视,他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对事物的名称进行改革。先是把中央各级的官名给改了,以表示改朝换代了,紧接着是大改地名。不过改得也没有一个固定章程,很多东西今天改新的了,明天又改回来,朝令夕改的弄得人不知所措,十分混乱。更过分的是,将“匈奴”改成“降奴”,“单于”改成“服于”,还因此引发了民族战争。

王莽

不仅如此,王莽对姓名更是特别在意。他还对自家的“王”十分看重,很多刘姓皇族和有功部下,王莽均赐姓“王”,以示新皇帝的恩宠。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足以看出当时王莽对姓名改革的力度。

据《汉书·王莽传》的记载:王莽是有一个长孙的,名叫王宗。这个长孙性子急躁,野心勃勃,他可不耐烦一直做皇孙,虽然以以后可能就会做皇帝,但是他等不及了,平时就“自画容貌被服天子衣冠,刻铜印三颗,与其舅合谋,有承继祖父大统的企图”,结果“事发,宗自杀,仍遭罪遣”。

长孙王宗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于是下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此命令中“制作”二字就是指法令,王宗本来名字就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现行的新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还得再改回去,还叫回原来的“王会宗”。这正是“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了。

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重要内容:首先,王莽上台之前,人名的字数是不受限制的;第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颁布法令规定,不准用双字名;第三,只有良民才有资格用单字,用单名字是一种荣耀,用双字反倒成了一种惩罚。

王莽的很多所谓改革,最后都没能成功,如同他的政权一样,很快就消亡了。但是对姓名的改革,还是极大地影响了两个朝代的人。为了表明自己是良民,百姓们,特别是有身份证、有地位的人,纷纷取单字的名字,东汉、三国时期人名单字的之所以这么多,就是这个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