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驾崩后,随葬的嫔妃是处死还是活埋?其实还有你不知道的
古代皇帝驾崩后,随葬的嫔妃是处死还是活埋?其实还有你不知道的呢。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国被皇权统治了2100年。在那些九五之尊眼里,他是至高无上的,山河平原,黎民百姓,都属他所有。他一人主宰着这一切,见惯了奇珍异宝,绫罗绸缎,如云美眷;所有人都对他俯首称臣,百般顺从。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有几个皇帝能真正的洞悉世间冷暖呢。换句话说,又有几个皇帝能是人情味的呢。正是因为他们唯吾独尊的想法,才会有那么多在现代人看来很荒唐的规矩吧。
小编自己的看法,觉得封建制度中不合理的规矩实在太多了。今天我们主要要说的,是关于历代皇帝驾崩后,嫔妃们的去处。究竟有多残忍,听小编细细道来吧。
几乎每一个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一直坐拥江山。但人的一生,从盛年至暮年,都是肉眼可见并且自身可以感受得到的在衰老,因此他们也知道长生不老是无法实现的。而后又开始相信死后的世界与现实无异,他们现世所拥有的一切,都可以继续拥有。不然也不会自秦始皇起,皇帝们就都热衷于大修陵墓了,实在是劳民伤财。当然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他们这一举措给后世留下了不少可考究的内容,勉强算他一个好处吧。
旧皇离世,新皇继位,在这皇朝更迭之间,过世的皇帝曾经的妃嫔们又该何去何从呢?她们将面对什么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自秦始皇开始,便有了嫔妃殉葬的一系列制度,也是历史上被发掘的殉葬人数最多的帝王。看来秦始皇是真的相信自己还能继续驰骋天下,不光要兵马俑,还要后宫。他平定六国之后,将众国后宫的妃子们一并收入囊中,可以想象那个数量。据记载,后来秦始皇还为这些妃子建立了一座华丽的宫殿,让她们全住了进去,以供自己享乐。可他一朝离世,后妃们的命运就悲惨了,被秦二世以“一了百了”的方式,集体解决了。没错,虽然史书上只是一笔带过,但据人数推测,就是坑杀。
西汉时曾有个十分出名的盗墓贼,名唤刘去。一日他带着众手下盗取了周幽王的陵墓,眼前的一幕,纵使是这位见过大世面的“广川王”也被镇住了。只见乍看之下应有一百多具遗骸纵横交错,相互枕靠着叠压在一起。想必这些都是为周幽王殉葬的妃嫔和婢女了。可见中国古代的殉葬陋习,在西周时仍然是十分盛行的。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据记载共有四十六位妃嫔陪葬,除去先前有几位因病去世的,而后的三十八位全是殉葬。具体还会有多少宫人、侍卫、婢女,就没有具体记载了。但朱元璋发明了一种叫做“灌水银”的方法,也是相当残忍的。
明成祖朱棣的殉葬人数,有两本书中有记载:一是《大明会典》中,记载有16人,二是朝鲜的《李朝实录》中,记载有三十余人。据描述后妃们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缢、绝食,这在中国正史是很少提及的详细记载。明朝的殉葬制度规定很详细:但凡是被删封为贵妃及更高等名号的,与生过儿子并且儿子被封潘的,可以不殉葬。娘家原有功勋的也可\"恩免\"。其余的皆殉葬。
到了清朝,方式变得多了起来,也稍微没有那么残暴了。首先便是我们在电视剧中也常见到的“赐白绫”和“赐毒酒”,嫔妃们可以自己选择一种方式来结束。这种做法给妃子们留下了一些体面,而妃子们也更容易接受些,避免了一些惨烈的情况发生。还有一些与皇帝感情深厚且性格刚烈的妃子,会自己选择殉葬。
还有三种方式,算是得以善终的:一是同明朝一样母凭子贵,如果儿子最后被立为新帝,那么妃嫔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说了,怪不得影视剧中都把宫斗描写的那么激烈,这一点倒是可以理解。
二是嫁新帝,例如武则天在李世民逝后就是嫁给了李治。三是去旧帝的陵园为其守陵,这一去便是一生无人问津,结局怕是凄凉惨寡,抑郁而终。
还有一群人,可能是最无辜的了,便是修建陵墓的匠人们。他们在被选为修建者的那一刻起,便知道了自己的结局,是陪葬。不知道他们都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去工作的,想必是心如死灰吧。这些殉葬的方式,无不透露出封建社会的帝王对女人、对被自己视作下人们的荼毒。
对于小编今天撰写的内容,不知大家有什么看法?肯定是不认同的吧?欢迎大家给小编留言和交流指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