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诗人的时代,商业炒作能不能救诗歌?
2018年前后,姜家姐妹火了,录制了《天天向上》,以及其他一些访谈节目。她们的诗在朋友圈里一度广为流传,不为别的,因为这两位小诗人的年龄太小了,才十来岁,却写出了充满奇妙想象力的诗句。
晚上我打着手电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当拐杖
我拄着一束光
——《光》姜二嫚 6岁时创作
两个笑起来很甜的姐妹,很难让人与诗人联系在一起。不过她们确实诗人,她们在还不认字的时候就开始“写诗”了,她们会说出一些天真的童言童语,随后被父亲记录下来。长大一点后,两姐妹就开始尝试创作诗歌,而且很高产。姜父姜母都非常支持,一家人经常在晚上搞亲子阅读和朗读,念自己的诗。
姜家的做法也与传统诗人不同。上文提过,姜家姐妹录制了《天天向上》,还在全国各地跑诗集的发布会。在2019年元旦左右,姜家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和天津图书城,与出版方组织了两场新书发布会。
推广的是《孩子们的诗》《妈妈们的诗》《爸爸们的诗》三套书,其中除了姜家姐妹外,还编入了许多小诗人和父母诗人,还包括著名诗人伊沙的诗。
新书发布会非常热闹,吸引了很多读者和路人的注意。让人不免担忧的是,这么小的孩子就在台上接受访谈、签售,算不算过度消费?另外,这种新书发布会的曝光,能不能吸引人来读诗?
这是一个没有人读诗的时代,只有很少的人在写诗,还不能做诗人,只能兼职写诗,要不然大概率会饿死。既然这样,姜家为什么还要鼓励两个女儿写诗呢?
在新书发布会上,姜父说最开始自己想做一个育儿笔记,大女儿姜馨贺出生后,他就开始记录每天的心得,女儿会说话后又开始记录她的童言童语。结果有一天发现,自己女儿说的话怎么那么有哲理、有想象力?这时候姜父开始培养、引导女儿写诗,多带出去玩,教她欣赏美好的景色,并鼓励她积极写下各种句子。
姜二嫚出生后,也受到这种影响,便跟着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他们一家四口,经常在晚上举办“诗朗诵”,不看电视,不玩手机,而是一家人在一起读自己的诗。这样的生活方式令人羡慕,这一家人是真的热爱诗歌,更热爱生活。
因此,频频登上各种新书发布会和访谈节目倒也能理解了,一方面是两个孩子写的诗确实有意思,充满童真与奇思妙想,同时各种活动又能带来一定的曝光量。在这个时代,有人在写诗已经难能可贵了,不能因为一定的商业炒作就对其全面否定。谁规定诗人就一定是长头发、破衣烂衫、苦大仇深的呢?
诗人也要生活,要赚钱,诗人为我们展现的是热爱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迫。这些商业活动如果能吸引到更多地人来了解诗歌、阅读诗歌,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在这个生活压得我们寸步难行的时代,诗歌或许能让人们的心灵喘口气,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