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外患频仍,民族矛盾尖锐,宋代幕府是怎样发展的?
导语:两宋时期外患频仍,民族矛盾尖锐,宋代幕府是怎样发展的?
两宋时期外患频仍,民族矛盾尖锐,是影响其政治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矛盾,宋代军费开支占到宋廷全部财政支出的十分之八,是这一主要矛盾作用的结果。宋代幕府的发展便是以此为基础的。据此,本节以民族矛盾的发展为基本线索,将宋代幕府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宋建国到金发动第一次灭宋战争(公元960一1125年)。这一时期,辽宋夏三足鼎立,是宋代幕府由革除到逐渐恢复的时期;第二个时期从金兵发动第一次灭宋战争到金哀宗即位宣布“更不南伐”(1125一1224年)。这一时期宋金或战或和,是宋代幕府起起落落发展不定时期。第三个时期从金宣布“更不南伐”到宋最终灭亡(1125一1279年)。这一时期,宋蒙长期对峙,最终被蒙(元)所灭,是宋代幕府稳定发展、与国共存亡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太祖在位时期(960一976),是唐末五代幕府回光返照阶段。宋太祖建国后,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央领兵将帅和地方节度使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削弱他们的权力,幕府因而受到很大的打击,但太祖为防备契丹、西夏、北汉,仍不得不依托防边幕府,为发挥其主动性多不加干涉。
第二阶段是幕府废除阶段,从太宗即位到真宗咸平四年(976一一1001)。太宗待戎幕之法,太宗已不能用,他采取“将从中御”等手段,分割了戎幕的种种权力。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真宗咸平年间,幕府的发展出现了中断。这一阶段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贤”的钱惟演西京幕府,幕中主要有谢绛、尹沫、梅尧臣、欧阳修等。如“希深(指谢绛)好风骨,迥出风尘间。
第三阶段从真宗咸平四年到金兵首次南伐(1001一一1125年),幕府有了缓慢的发展。咸平以来,外患加剧,太宗以来对待幕府矫枉过正做法的弊端已暴露无遗,不但契丹强敌压境,元昊也蠢蠢欲动,陈兵境上。为了对付这些陡增的压力,宋朝先是设置经略安抚使,庆历年间又在河北、河东、陕西陆续建立了安抚使,以革此前每路统兵系统的紊乱,收效于防守决战之时。
第二个时期是幕府起起落落,发展不定的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金首次南攻到宋金绍兴和议的缔结,是宋代幕府一扫昔日之阴霆,得到大发展的阶段,其催化剂是宋金战争。这一阶段战争的残酷性和激烈性是宋辽、宋夏战争不可比拟的。北宋在金的进攻下不到两年便覆亡,新继位的高宗也在金的进攻下“不亡如缕”,”以大元帅幕府为班底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四下环顾,发现自己从祖宗继承而来的“那张卧塌更从八尺方床收缩而为行军帆布床”,不得不接受李纲等人的建镇设幕建议,并次第付诸实施。
第三时期从金哀宗下诏“更不南伐”到南宋的灭亡—年。在这一时期,宋蒙矛盾取代宋金矛盾成为主要的民族矛盾。由于宋蒙对峙局势较宋金对峙时更为严峻,战争更残酷,即宋人所谓“适际时艰,以四十余年兵不解甲之天下,而当数千年以来所无之夷狄,忱戛乎难矣”。为此,宋廷不得不将帅幕的设置由临时驻守渐渐转变为长期驻扎。在北面主战场,逐渐形成了四川、京湖、两淮三大战区,宋亦相应地设置了三大安抚制置司。并为了统一防务、联络声援,往往诸战区实行统一指挥,授予了孟琪、贾似道、李曾伯、吴渊、马光祖、吕文德、李庭芝、汪立信、朱祺孙等人兼治两大战区的权力,而这一时期的一路安抚使则为其幕僚。
如赵范就曾以淮东安抚兼知扬州的身份充任江淮制置司的参谋官,利州路安抚使王惟忠则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珍“治财赋”等等。匕时局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廷此时不得不更加依靠将帅。帅幕的编员因而增多,文官入幕充当幕僚较少有“自兵兴以来,士大夫入军中,便窃议而鄙笑之,指为浊流”的尴尬了。这一时期入幕不但迁转迅速,成为很多文人士子入仕后升官的阶梯,而且地位较高,有不少成为将相。如赵葵“有卫社大功,宾客从者如云”,“幕下士有为将相者”。